绝
对
文
学第70期(总第期)
隐藏医院
整理/李瑞华
讲述人/李福增
李那里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余人的小乡村,因一段红色故事,而被赋予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在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这里曾是八路军黄河支队医护人员、伤员医院。如今,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红色火种绵延传承,勤劳勇敢的李那里村人,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秉承着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将红色基因一代一代发扬和传承。
拨开历史的云烟,掀开发黄的村史,让我们再次体味,当年血与火的考验里,勤劳勇敢的李那里村医院有着怎样的情缘。——题记
年是中国成立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梁山县委宣传部、党史委联合推出“红色足迹铭初心扬帆起航再出发”系列报道,通过实地寻访红色印迹,讲好革命故事,唱响梁山儿女勇往直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赞歌。夏日时节,医院的采访任务,带着一分好奇走近了距离梁山城区西北15公里的大路口乡李那里村。
笔者一行沿宽阔的黄兴路来到李那里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法家谷向阳先生题写的“李那里”三个红色大字的村碑,和一块“阳光大道”石刻引导碑,沿着这条垂柳依依的阳光大道,沿着新铺设的沥青大街,医院旧址。在一所民宅大门正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个痕迹斑驳的红十字,它见证了峥嵘岁月,虽历经沧桑,但愈发厚重。
进入院子,几间土屋还在,风雨的侵蚀,墙皮大多脱落,青砖砌就的墙垛依然坚固,院子里的一棵老枣树,树干皲裂,新发的枝桠依然葱绿,斜生着伸向蓝天。我们看着这里原始的建筑和院落,听着村里老人的介绍,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紧张忙碌的、充满血与火的画面。医院是离生死更近的地方,也是军民血肉联系更紧密的地方。
据村里年纪最长的村民李福增介绍,年,抗日战争开始,李那里村就积极参加拥军支前。到了年解放战争时期,黄河支队奉命驻扎在我们村一带。在昆山、代庙、师集一带阻击敌人的战役中,先后几次都取得了胜利,但也有伤亡。部队首长和和地方抗联负责人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医院。当时部队首长说:“李那里村老百姓基础好,是张博集、孔那里、周楼、胡那里、大乔几个村的中心,是早期革命堡垒村,建在这里比较适合”。李福增老人说:“医院借用了李兆峰、李瑞先家的两处院子,但是伤员多,两处院子根本容不下,老百姓就自发腾倒出自己的房子,分散安置伤员,连门板都贡献出来当病床用。有的村民还自发报名在部队当护士、干杂工,医院的工作。”
在黄河支队的几次战役中,李那里村的青壮劳力踊跃报名参军参战,李兆汉、李兆贵、李振铎、李振元等积极参军参战,并在历次战役中立下战功,李振元老前辈在一次战役中壮烈牺牲在战场上......
提起当年黄河支队的战役,90多岁的李福增非常激动,讲述道:“整整68年了。我至今记得那些天,一个个浑身血迹的伤员被送到村里,悲壮凄惨。很快,整个村子快速运转起来。妇女们洗衣服、洗绷带,中青年男人送军粮,少年帮着照顾伤员。当时我身材壮实,被安排到了担架组。由于伤病员较多,医院的医护人员忙不过来,于是就喊村里的妇女及一些少年帮忙照顾伤员。“我们这些年轻人,主要的工作就是给伤病员打水、端饭、喂饭等。当时每天都有伤兵抬进来,床上躺不下,就拼几个木凳,铺上白布就是病床。由于伤病员太多,后来就在地上打起了地铺。”
“妇女们除了为战士安排住宿、准备干粮、缝补衣服、做鞋补袜,组织担架队在枪林弹雨中从前线运送伤员,现在想想,电影上演的为了新中国不怕苦、不怕死,其实她们心里哪里有这些念头啊,若说怕死,谁不怕?但是一想到为了我们保卫家乡而负伤牺牲的战士们,什么都顾不得了,子弹在耳边嗖嗖地穿过,也不知道害怕了,只是一门心思的把负伤的战士抬回去,及时治疗。现在看电影上演的情节,确实是真事”。“由于俺村的村民在支前行动、运送伤员中不怕苦、不怕死,表现突出,黄河支队首长向上级汇报,李那里村被上级命名为‘拥军支前先进村庄’”。
年1月27日,正好赶上过年,日寇集中兵力,对昆山中心区:代庙、师集、周楼、杨代、尹那里、张博士集、孔那里、李那里、孔那里、大乔一带进行扫荡。咱们昆山区的青抗联先集中起来,组织迎战抗击日寇。日寇进行疯狂抢掠,把群众准备过年仅有的一点年货抢光、烧光、掠夺一空,29日鬼子撤走。随后2月初在代庙、宋圈、刘圈又安设了据点,闹的群众新年也没过好,更激起对日寇的仇恨,抗日的热情更加高涨,咱区的青抗武装对日寇据点,日夜进行袭扰,使其不得安宁......
为保卫家乡,防止日寇的侵袭,在工作队路宾、李云、卞涛、刘凯等组织帮助下,于年3月,以李那里为中心,建起了抗日联防大队。指挥部就设在李那里村(现为李瑞先家中)。记得还有个中央银行也设在李瑞先家中(遗址现为李福太居所)。回忆起当年的救治伤员经历,老人几度落泪:“当年伤员的血顺着门板往下直流,老百姓立刻收拾好屋子把房子腾出来,在地上垫很厚的草给伤员当床用。医生、护士,医院政委都没有床睡,大家都睡草铺,所有的床都给了伤员。”小村不大,各家各户都住满了为革命而英勇负伤的功臣们,这些伤员都跟房东一起吃饭,每天给房东三斤小米,群众不要,都热情的照顾伤员,在自己没有吃的情况下,每天都想办法给伤员炒点熟菜,自己则吃点辣椒咸菜。群众把伤员当成自家成员,伤员把群众当成父母、兄弟、姐妹。轻伤员帮群众干活,重伤员由群众重点照顾,每天换药,轻伤员自己跑到医疗室换药,重伤员由医生上门给治疗换药,医院,很好的治疗方法了。
说到这医院,不得不提及负伤锯掉过一条腿的李团长,提到李团长,就有了古井藏身的故事。
据村里老人回忆:当时家东有一口古井,谁也不记得建于何年何代,从记事起就有。古井是由青砖砌成的,青砖上都长满了绿苔。据说,这眼井靠近水面的地方,曾被村里抗联队员掏出一个洞,以备藏身之用。就是这个洞,救过李团长的命。当时,身负重伤的李德芳团长在李那里村医院养伤,为了躲避敌人追击,乡亲们把他藏在村东那眼井壁的洞里,才躲过一劫。最后,李团长因伤势过重,不得不锯掉了一条腿。后因伤口化脓没有消炎药,医治无效而壮烈牺牲。牺牲后葬在村东义地里。而这眼土井,恰好就在义地旁。在这块义地里,曾安放过五十多名战士的英魂。新中国成立后,才派人将李团长和英烈们的尸骨安放在梁山县烈士陵园。
随着最后一批伤员和医务人员的撤离,这所医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村里准备向上级申请,看看能否恢复医院的原貌,让后代子孙铭记这段历史,建成红色教育基地,给予英烈们的敬仰和缅怀。
战役的硝烟已经消散了80年,作为整个战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李那里村“医院”理应成为纪念革命先烈的一部分。或许,我们可以重新修整这所医院,将其与张博村的昆山县委旧址整体纳入整个红色教育基地的行列,使纪念内容更加丰富,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我们也可以通过追寻一个个烈士,触摸国家的沧桑历史,重温国家记忆民族尊严。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但勤劳勇敢的李那里人始终牢记,是先烈的英勇奉献换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李瑞华部分作品荐读★晒暖★母亲花★乡村雪事★母亲的针线包★雾霾★贴在记忆里的春联★记忆里的小米粥★难忘儿时热炕头★母亲的怀抱★打花糕★追寻年味之——初一磕头拜大年★山东快书《赞平台》(外一首)★《文学》新春寄语★追寻年味之——腊八★追寻年味之——年画★追寻年味之——压岁钱★牛年说牛★打春★春之韵★寻味乡村记忆:蒸碗★雨水★蜡梅★玉兰花开伴春来★二月雪事润春情★记忆深处老黄牛★春来梁山桃花红★春分随笔:回家偶感★初春又见杨巴狗★清明时节话清明★鸽子★布谷声声催农时★谷雨★蜀葵花开★麦儿香杏儿黄★虞美人花开,惊艳了时光★益母草★紫叶李,美丽的邂逅★榆叶梅作家简介李瑞华,网名:厚德载物。水泊梁山人,供职于梁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文学》征稿函
一、推文时间:原则上每周一三五推发作品,如遇重大节假日或平台重要活动,随时调整推出时间。二、栏目设置:平台开设: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文学评论等栏目。三、投稿要求:1、本平台不讲关系,以质取稿,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投稿作者务必添加主编)。2、因人手有限,本平台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3、投稿15天内未刊发或未接到用稿通知,稿件可另行处理。4、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未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