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第十七世大宝法噶玛巴
日期:年6月12日
大家好!今天是《菩提道灯论》的堂课。上堂课提到这次的课程,是从比较基础的内容讲起。所以,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我想要尽可能地讲得细致、完整一点,这样会比较好。因此,在进度方面就会稍微慢一些,尤其是在论著当中提到的,或者是相关的每一个佛法的概念、要点,都会尽量讲得仔细、深入一些。对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课程;而对那些学过一些佛法的人,可能有些佛法的概念、理论,学得比较零散或者说是不够严谨的,这应该也是一次可以把这些基础知识都整合、完善,而且更加详尽的全面学习的过程。总之,希望透过这次的课程,大家都可以对佛法,有一些比较正确和有规范的学习及了解。
《菩提道灯论》之与众不同
上堂课讲到了宗喀巴大师所著作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明了为什么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比他自己的其他著作更为殊胜的原因;之后,又讲到了相较于其他的佛法论著,《菩提道灯论》为什么与众不同?有列举了四个原因,来说明《菩提道灯论》的特别之处。第一点是“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就是它包含而且融合了佛陀的一切法教,让我们了解到无论是显密,还是大小乘的法教之间,都是不违和,而且都是相辅相成的。
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接下来讲解《菩提道灯论》不同于其他论著的个特点——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透过学习《菩提道灯论》,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其实一切的佛法经典和论著,都是实际修行的口诀。具体来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佛经论著都是修行口诀
佛经当中说,只有佛陀能够完全正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取舍之道”,也就是能够成就暂时和究竟利益的方法。因此,佛所说的经典和密续,当然就是最殊胜的口诀。但是,像我们这种凡夫俗子,无论是智慧还是理解力,都非常有限。基本上很难凭着自己的能力,透过个人的独立思考,去了解和通达这些经论的内容。换言之,为了能够更加透彻、更加准确地去了解经论,我们就得透过往昔的古德圣贤所留下的论著和口诀,来帮助我们去了解。这样才能觉得容易一些、简单一些,甚而能帮助我们更直接的掌握和抓住,经典密续中的精髓和关键。不然的话,如果直接去阅读佛经或者一些论典,可能就很难看得懂,更别说是实际的修持了。
就好比说,现在科学领域的学者、科学家,有的会做研究、发表专业的学术性的著作;另外有的做的是类似教育的工作,主要是教授、引导他人走进科学领域,而他们撰写的文章,就比较类似科普、教育和应用这一方面。同样的道理,往昔佛陀古德所著作的经论,就有点像专业的科研论文;而口诀,就有点像是科普、教育一类的书籍。如果让我们这些可能还算不上是精通佛法的初学者来说,直接去读那些高深的、学术性很强的著作,就会有一些吃力。但是,如果我们先去学习那些科普、教育类的丛书,就会容易、简单得多。因此,“口诀”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甚深口诀直指经论
那么,我们经常说,要找一位上师在他面前求得口诀。那我们要想一想,“真正的口诀”应该是什么?什么是甚深的口诀?当我们学习了“口诀”之后,如果可以更容易、清晰和透彻地了解佛陀古德们的教言,进而由此产生定解,这就是真正“甚深的口诀”。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口诀,彻底通达佛教经论,从而切身体会到——经论所阐述的教法,原来是这么的正确、这么的实用!有时候想起这经论中的某些文句,会突然感觉到“没错,正是这样!”;或者觉得“经典里说的真的非常到位、非常精辟!”能让我们心中油然而生,这种对佛法的强烈共鸣和赞同感,这才是“真正的口诀”应该发挥的作用,以及能达到的效果。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学到的口诀,并没有让我们产生一种对经论更加笃定、确认的感觉,或者是让我们觉得更迷茫、更困惑了,甚至可能都还不太符合经论中的内容,那我们可能就要小心一些,也许是需要远离这些口诀了。
另外,提到经论,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都是一些非常笼统、概括性的教法,甚至觉得只是为了拓宽知识面而讲说的。而那些真正核心、关键的修行秘诀,那些可以真正让我们药到病除、一针见血的甚深教法,则是另藏他处,隐密在什么不为人知的地方。如果有这种想法,那可能就是我们太不了解经论到底是什么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而且是一种谤法的情况。阿底峡尊者的一位弟子——善知识那久巴,他曾经说过:“什么才是对口诀真正的融会贯通?并不是你对手掌心那么小的秘诀产生了某种定解,而是你终于开始认识到,原来所有佛陀的法教,都是针对我们的修行而施予的教授。”
教证二法,同等重要
虽然佛法涵盖了我们修行所需要的所有教授,但是一定不只是理论而已,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应用的内容。佛法包含了两大部分:教法和证法,也就是一般常说的“教证”。世亲菩萨所写的《阿毘达磨具舍论》中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白话来说就是佛陀正法的本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教法,一种是证法。如果有人能够正确的演说、开示佛陀的正法,佛陀的法教就会留住世间;如果有人能够依教奉行,将理论实践和应用,佛陀的证法就能住世。所以,佛法是由“教证”两者构成,而且是同等重要的!
具体来说,教法是什么?“教法”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去修行的方法。比如一些道理、理论、类似学术的著作,或是所有的经论、典籍等等,都可以是属于教法。“证法”就是把“教法”学到的内容,运用在生活当中,融入我们的内心,转化成自身的观念和习惯,让我们可以生起一种觉受,让思想、行为都渗透和契合佛法,这样的一种感觉。也就是说,我们把学到的这种佛法知识,用在自己身上,而且有了体悟,这就是“证法”。
简单来说,“教法”就是教我们取舍之道;“证法”就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按照教法去取舍,哪怕只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基本上都面临着无数的选择,甚至包括说的每一句话,或者考虑今天想要吃什么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取舍。生活中的取舍,不只是跟那些大的决策有关系,也并不一定只是跟我们认为的,跟“佛法”有关系的才有关系。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念想,思惟中细致的一些念头,都是需要去练习进行取舍的。而且,要注意的一个重点是,“取舍”,并不是按照我们自己心中觉得对的事或想法去判断的,而是需要符合佛法的道理和教授的。这样就有一点困难了!
一般人都会觉得,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是对的。但是,在学习取舍之道时,我们要先放下自己的观念、立场、主张或主见,要先想想佛法是怎么说的?佛法是怎么教我们的?然后自己去参、去琢磨、去想办法呼应符合佛法所说的内容。这才是将佛法融入到生活。如果我们一直坚持自己的观念,始终只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的话,那跟修行其实也没什么关系。退一步来说,如果我们所想所做的事情,真的都是对了,那就没有必要学习佛法了,也没有必要追求什么解脱了,因为我们已经解脱了,已经有点像是成就了。所以,我们还是要经常反观自己,要思惟一定是自己的一些理念、想法不太正确,才需要修行和学习佛法的。应该是这样的才对,虽然要做到并不是像我说的这么简单,但是我们一定要去试。
噶当派的祖师仲敦巴曾经说过:“平时学了很多法,但到了真修实练的时候,还要去找别的方法,这是不对的!”比喻来说就像学作菜,食谱或教学影片像佛经论典,是教证;除此之外,我们还得亲自下厨,亲自去操作、实践,去做这道菜,这就是证法;煮得好不好吃呢?就像是你的修行境界。因此,要学做菜,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就算是食谱能倒背如流,也没有办法吃饱,得要自己真的去厨房动手练习,才真的学得会,这就是修行。
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菩提道灯论》的第三个特点——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简单来说就是,它可以让我们直接领会,或者说是体会到佛陀的密意,也就是可以比较容易明白佛陀的观念到底是怎样,或者他的用意是什么。当然,佛陀的思想是非常深奥、不可思议的,但是由于《菩提道灯论》囊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完整、直指关要,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体悟到佛陀的密意。具体的原因和内容,这里就先不多解释,后面随着《菩提道灯论》的学习,慢慢就越能体会到这一点了。
四、极大罪行自趣损灭殊胜
《菩提道灯论》的第四个特点——极大罪行自趣损灭殊胜。概括来说就是,它可以让我们自然而然地,避免和消除一些很深重的罪业。什么是深重的罪业呢?《妙法莲华经》中说,假如不认为所有的佛法,都是带领我们直接或间接成佛的方法;认为有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些是障碍成佛的;或有些人认为佛法有好坏、合理或不合理、大小等等分别;甚至有些人认为,有的法是菩萨应该去学的,有的法是菩萨根本就不用学的……,有这些想法就容易造成一种谤法罪。
我们要注意,这里说“认为佛法有大小乘之分,或者大小之分”,就会造成谤法罪,指的并不是一般说的佛法有大小乘的分类这种意思,而是说如果有人认为大小乘有高低、尊卑之分,或者是看不起、轻视小乘,而对大乘有一种优越感和骄傲的想法,这样就会造成谤法罪。大小乘之间,只是针对的对象和目标不同。小乘主要针对的是自己的解脱,大乘则侧重于众生的度化,它们所承担的或者说是各自的责任不同而已,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好坏、优劣、高低这样的分别。如果想要学习佛法,想要有所成就,想更去利益众生的话,就要两者兼备、缺一不可。
讲回《菩提道灯论》的第四个特点。这里所谓的“深重罪业”,指的就是舍法、谤法的这种罪行,为什么这些罪行深重呢?因为谤法的罪比五无间罪更加深重。因此,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会导致我们误入谤法歧途的原因、动机,可能有很多,但主要都是因为刚才前面所讲的,对教法跟传承心中持有偏见,甚至发生分歧、争执,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谤法的重罪。
如果能透过学习《菩提道灯论》,而了解所有的佛法都是相互融合、不相违背的观念和道理,慢慢就会产生一种“一切佛法都是相辅相成”的定解。如此一来,谤法这样的重罪,自然就不会发生。这就是第四个特点。
阿底峡尊者
以上就是《菩提道灯论》相较于其他论典,与众不同的四个原因,也是它的四个特点。了解其殊胜之后,接下来应该要讲讲它的作者——阿底峡尊者。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阿底峡尊者,也知道他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他为什么这么重要呢?那得要先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背景。比方佛教是如何传入藏地的?又是什么原因,让阿底峡尊者不远万里来到藏地广传佛法?我认为,如果要更深入的学习藏传佛教,了解渊源和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松赞干布引佛法入藏
从敦煌遗址出土的一些类似中藏对照的文献,发现文献中把藏文的“bod”一词,翻译成中文的“吐蕃”。在一些有关唐代的文献中,有时候会见到类似“大蕃国”(有些人念成“大番国”)之类的词汇。这个“蕃”指的就是吐蕃,“大”就是一种尊称,像是大唐、大明、大清这样的意思。“吐蕃”这个词具体的源流,我们还不是很清楚,虽然有很多说法,但都只是猜测。总之,在很早以前,大概是在西元前一世纪左右,西域有一古国称为“吐蕃”,称其国为“赞普”。
赞普就像大多数国一样,属于世袭制。到了西元七世纪初的时候,汉地正值唐朝初期,吐蕃出现了一位历史上非常的赞普,人们称他为松赞干布。他的功绩很多,比方在位期间不断对外扩张,征服了周边很多的部落和藩属国,完成了吐蕃帝国的第一次统一,并且定都于。不仅如此,他还进行了全国性的统治管理革新,比方完善官吏制度、制定和颁布法律;为了繁荣经济,施行均田制等等。总之,他对当时吐蕃的发展和进步,功不可没。
上述松赞干布的这些丰功伟业,虽然非常重要,但那都只是一时的影响,他有两项大业,是真正对世世代代的后人,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哪两项呢?第一项是他创造了藏文的文字。松赞干布之前,只有藏语的口语交流,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他特派学者远赴印度深造,回到吐蕃后经过多年的研究,最后创造出了沿用至今的藏文文字。
说到松赞干布的项大业呢?就要谈到佛法是如何传到藏地的?这个话题有很多说法,众说纷纭,有一种比较有据可循的说法认为,佛法是由松赞干布引入藏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那时候的吐蕃西邻印度(当时称为天竺)、东邻唐朝,而这两国的佛教都是处于非常兴盛的时期,因此松赞干布有可能受到了这两国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他迎娶了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自然是推崇佛教的,可能正是因此,让松赞干布对佛教产生进一步的亲切好感。总之,是松赞干布决定将佛教引入藏地,并开始建立一些寺院的。
那个时候,佛教在吐蕃也是刚刚兴起的阶段,并没有成为主流,所以可能没有像现在这么有规模的寺院和僧团。也许那个时候,只是建了一些类似于祭拜祖宗那样的佛殿,由赞普专用或让皇亲贵族礼拜使用,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僧团或学院。
刚刚提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她的嫁妆之一,传说就是现在大昭寺的觉沃佛,也就是佛陀的十二岁等身像。不管怎么说,在藏地,这尊觉沃佛世世代代都是藏族人最尊敬和膜拜的对象。很多藏族人一生之中,如果有幸能够不远万里到大昭寺朝拜觉沃佛一次,也就死而无憾了!这尊觉沃佛可以说是藏地最重要和最珍贵的一尊佛像。
赤松德赞迎请寂护
接着讲到佛教在藏地的流传。自从佛教引入吐蕃之后,松赞干布之后的四任赞普都推崇佛教,直到第五任赞普赤松德赞,佛教在吐蕃就受到了冲击。
赤松德赞生于西元年,于年继位,继位的时候只有13岁。他在位的42年当中,唐朝正值安史之乱,因此他经历过四位唐朝的皇帝,从唐玄宗李隆基到德宗李适。
总之,赤松德赞登基的时候,只是13岁的幼年,所以基本上都是当朝的宰相、大臣掌权。那些权臣不太喜欢佛教,说佛教不是祖宗的信仰,所以不适合藏族。反正就是以种种原因打压佛教,不仅颁布了禁令,而且还驱逐了有些当时在吐蕃的外国的高僧,拆毁很多的寺院,连觉沃佛都移出了。
赤松德赞虽然当时年纪尚轻,但是也隐约感觉到,他的爸爸、爷爷,这些先帝们都推崇佛教,肯定是有原因的。因此,佛教并不可能像那些大臣描述的那样可怕。他慢慢的还开始对佛教有兴趣,请了一些老师来学习和了解佛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终于有机会亲政,而那些不喜欢佛教的大臣,也一个个离开人世。直到西元年,他终于镇压了反佛教势力,先是派使者去大唐取经学法,后来又遣人去请来尼泊尔的高僧——寂护大师。寂护大师学识渊博、精通显密,尤其是一位中观派的学者。他抵达吐蕃之后,受到赤松德赞的拥戴,并且受邀传法。
不幸的是,那时候吐蕃发生了一连串莫名其妙的灾祸,有座宫殿被洪水冲走了,还有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被雷劈中,等等的祸事。那些还残留的不喜欢佛教的反佛教势力,就趁机开始煽动民心,扬言这些灾祸都是由于信奉佛教,因而惹怒、触怒了吐蕃世世代代所祭拜的神明而导致的。都是佛教惹的祸,引来的灾难,搞得人心惶惶。赤松德赞无奈之下没有办法,只能把寂护大师送回尼泊尔避难。寂护大师离开前告诉赤松德赞,如果要平息灾祸、复兴佛法,让这些人心服口服,就需要请一位具有大威力、大神通的大师来。是谁呢?就是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就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一定要请他来,才能复兴佛法。
不久,赤松德赞真的迎请了莲师进藏。莲师的故事是非常非常精采的,而且我相信很多人对莲师也非常有信心。那么,莲师在吐蕃是如何降伏群神、重振佛法的呢?我们下周继续。今天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文字大宝法噶玛巴官方中文网站*
大宝法中文说心经(全)
冈波巴四法藏中文音视频合集
《除障祈愿共修》开示总集
我愿无尽
17世法噶玛巴
普贤行愿品释论
为求暂时安乐而祈求本尊,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贪
密乘,就是“救护你的心”
了义炬:??印四加?简要合集及正?教学次第
大司徒仁波切
大宝法的特质
噶玛巴的胜观
噶玛巴的殊胜
黄金珠鬘传承概说TheGoldenRosary
黄金珠鬘
金刚总持Vajradhara
黄金珠鬘
帝洛巴Tilopa(~)
黄金珠鬘
那洛巴Naropa(~)
黄金珠鬘
马尔巴Marpa(~)
黄金珠鬘
密勒日巴Milarepa(~)
黄金珠鬘
冈波巴Gampopa(~)
噶举的四大八小支派
噶玛巴的胜观
大司徒仁波切开示大宝法的特质
历代噶玛巴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DüsumKhyenpa-)
历代噶玛巴
世噶玛巴噶玛巴希KarmaPakshi(-)
历代噶玛巴
第三世噶玛巴让烱多杰RangjungDorje(-)
历代噶玛巴
第四世噶玛巴若佩多杰RolpeDorje(-)
历代噶玛巴
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DeshinShekpa(~)
历代噶玛巴
第六世噶玛巴通瓦敦殿ThongwaDonden(~)
历代噶玛巴
第七世噶玛巴确札嘉措ChodrakGyatso(~)
历代噶玛巴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MikyoDorje(~)
历代噶玛巴
第九世噶玛巴旺秋多杰WangchukDorje(~)
历代噶玛巴
第十世噶玛巴确映多杰Ch?yingDorje(~)
历代噶玛巴
第十一世噶玛巴耶谢多杰YesheDorje(~)
历代噶玛巴
第十二世噶玛巴蒋秋多杰ChangchubDorje(~)
历代噶玛巴
第十三世噶玛巴堆督多杰DudulDorje(~)
历代噶玛巴
第十四世噶玛巴特秋多杰(ThekchokDorje-)
历代噶玛巴
第十五世噶玛巴卡恰多杰(KhakhyabDorje-)
历代噶玛巴
第十六世噶玛巴让烱日佩多杰(RangjungRigpeDorje-)
大宝法长寿祈请文
嘉根娘悉嚷租噶玛巴
诸佛悲心自身噶玛巴
嘉根赤来究迪噶玛巴
诸佛事业总集噶玛巴
嘉根等草旺故噶玛巴
诸佛传承灌顶噶玛巴
邬金卓度钦列暇丹索
邬金卓度钦列祈住世
噶玛巴千诺??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
愿一切众生远离冤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回向文
索南狄移探借细巴尼
以此福德愿成佛
透内尼贝札南旁借新
得已能胜诸敌众
杰嘎那其拔拉楚巴移
生老病死滔滔浪
细贝措雷卓哇卓哇秀
愿度众生出有海
蒋华华悟结达钦巴当
文殊师利勇猛智
根德桑波得扬得行得
普贤慧行亦复然
得达根杰吉色达洛穴
我今回向诸善根
给瓦德达坛加然德奥
随彼一切常修学
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修持简短仪轨
药师佛(短)
三十五佛忏悔文
八圣吉祥颂
恒常念诵愿文
授菩萨戒仪轨
大威德金刚祈祷文
大威德金刚心咒
文殊菩萨祈请文
莫尔根唱诵
莲师七支祈请文蒋贡康楚仁波切唱诵
佛教供养偈
叶衣佛母心咒
普贤行愿品偈颂(大字)
莫尔根天籁梵音MV
大宝法噶玛巴中文萨迦愈病祛病消灾愿文
心经回遮仪轨
报父母恩咒
防自杀偈
明就仁波切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修持:净土四因完整教授不是因为祈请,莲师才出现,而是具备虔诚心才能与莲师相应密勒日巴尊者最后的教言密勒日巴尊者和魔
慈诚罗珠堪布
《修心八颂》详解
慈诚罗珠堪布
浅谈“如来藏”
慈诚罗珠堪布
显宗与密宗之异同
慈诚罗珠堪布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慈诚罗珠堪布
藏传佛教简介
特点和释疑
慈诚罗珠堪布
藏传佛教简介
伏藏
慈诚罗珠堪布
藏传佛教简介
与汉传佛教的异同及教派
慈诚罗珠堪布
梦是怎样产生的|梦瑜伽
慧灯问道
解密虹光身
慧灯问道
用梵文、藏文、汉文念经持咒,哪个功德更大?
慧灯问道
中阴景象是学佛人独有的吗?密法修行对此有何帮助?
慧灯之光系列
生命和佛是被创造出来的吗?
索达吉堪布
“我的妈妈叫绿度母”
度母到底是谁?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21度母的精要開示
文殊菩萨祈请文
莫尔根唱诵
大威德金刚祈祷文心咒
莫尔根唱诵
天籁音色二十一度母礼赞文
虔心意念遥呼之歌-噶玛巴千诺
我愿无尽
17世法噶玛巴
普贤行愿品释论
索达吉堪布|普贤行愿品释
普贤行愿品偈颂(大字)
莫尔根天籁梵音MV
普贤行愿品偈颂修学念诵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