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巴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蒙古尔人姓名的由来
TUhjnbcbe - 2021/7/17 19:59:00
白癜风的危害是什么 http://m.39.net/pf/a_4467033.html

蒙古尔人姓名的由来

文/李克郁

蒙古尔的姓有他自己独特的来由:除一小部分随土司族姓,如李、鲁、祁等以外,大部分姓与地名、村名,部落、部族的名称,或与人们的某种职业特征,居住地区的某一特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下面就谈一谈蒙古尔各种姓的历史渊源。

第一,随土司族姓。元朝在蒙古尔地区的许多大大小小的“诺延”(nuyoon官人)于明洪武初相继归附明朝。明王朝为便于统治蒙古尔人民,在蒙古尔地区实行“封土司民”政策,推行土司制度,给“诺延”们以世袭特权,“封以官位,授以名号”,并“边缘旱地,赐各土司,各领所部耕收。”以本族豪酋统治本族人民。其后,除土司家族、后裔外,其所百姓亦多随土司姓,如现在的李姓人、鲁姓人都说他们是李、鲁二土司之后,但其嫡系毕竟是少数。那末,土司的姓又是怎样来的呢?现有资料已足够说明这个问题:有的是由封建王所赐予,有的则是模仿汉习而得。请看下列各姓:

祁。元朝甘肃行省理问所“诺延”祁贡哥星吉于明洪武元年()归附明朝,授副千户世袭,称西祁土司。其后,他的子孙后代及其所属百姓六千余人以“祁”为姓,如祁锁南、祁贤、祁英等。

李。明洪武四年(),元朝蒙古尔诺延西宁州同知李南哥率部降明,授世袭指挥使,称东李土司。李南哥家族相传为晋王李克用后裔。由此,其子孙后代及其所属百姓两千余人以“李”为姓,如李英、李咏等。

汪。明洪武四年(),诺延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因功授指挥佥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加,依汉习将汪失加之首字做姓,称汪土司。由此,其后裔及其所部民众五百余人以“汪”为姓,如汪福、汪勋、汪泽等。

纳。明洪武四年(),元朝蒙古尔诺延沙密率部归附明朝。沙密子叫纳速剌(nasila,长寿),依汉习取纳速刺之首字为姓,称纳土司。从此,其子孙后代及所属百姓一千余人以“纳’’为姓,如纳贵、纳福、纳启等。

吉。元朝蒙古尔诺延吉保于明洪武四年()率部归附明朝,授百户。依汉习将吉保之“吉”当做姓,称吉土司。此后,其子孙及所部四百余人以“吉”为姓,如吉祥、吉安、吉荣等。

阿。元朝蒙古尔诺延甘肃行省郎中失喇于明洪武三年()率部归附明朝。失喇子叫把尔加,把尔加子叫阿吉,依汉习将阿吉之“阿”为姓,称阿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九百余人以“阿”为姓,如阿雄、阿正、阿清等。

祁。元朝蒙古尔诺延甘肃行省右丞相朵尔吉失结于明洪武四年()率部归附明朝,授指挥佥事,称朵土司,故其子孙后世有姓朵者。朵尔吉失结子叫端竹,端竹子叫祁震,由此称东祁土司。祁震以后,其子孙及百姓三千余人都以‘祁”为姓。东祁土司和西祁土司之后裔同为祁姓而不同族。

冶。元朝蒙古尔诺延甘肃行省佥事薛都尔丁于明洪武四年一()率部归附明朝,授指挥佥事。薛都尔丁的儿子叫也里只,也里只的儿子叫也陕舍,也陕舍的儿子叫也荣,也荣儿子叫也祥,也祥儿子叫冶珍,更“也”为“冶”,称冶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属百姓三百余人以冶为姓,如冶荣、冶祥、冶珍等。

甘。元朝蒙古尔百户诺延帖木录于明洪武四年()率部归明,授百户。帖木录的儿子叫大都,大都的儿子叫甘肃,依汉习取甘肃之首字“甘”做姓,称甘土司。此后,他的子孙及所部八百余人以“甘”为姓,如甘林、甘祥、甘福等。

朱。元朝蒙古尔诺延虬铁木于明洪武四年()率部降明,授小旗,后升千户。癿铁木的儿子叫经刚宝,经刚宝的儿子叫朱荣,由此称朱土司,其子孙后代及所部民众亦以“朱’’为姓,如朱鲜、朱臣、朱清等。

辛。元朝蒙古尔诺延朵力癿于明洪武四年()率部归明,授小旗,后升百户。朵力癿的儿子叫七十狗,七十狗的儿子叫辛庄奴,依汉习将辛庄奴的首字“辛”为姓,称辛土司。自此以后,辛土司之后裔及所部百姓一千余人皆以“辛”为姓,如辛荣、辛海、辛政等。

剌。元朝蒙古尔诺延哈剌反于明洪武四年()率部归附明朝,授总旗,后升百户。哈剌反的儿子叫薛帖里加,薛帖里加儿子叫剌苦。依汉习将剌苦之首字“剌”视为姓,称剌土司。自此,剌土司之后裔及百姓近一千人皆以“剌”为姓,如剌贵、剌泉、剌成等。

鲁。鲁土司的始祖名叫脱欢,系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元末随顺帝北逃,因落伍而流落河西,后率部降明,被安置于连城。二世叫巩卜世杰,曾任百夫长,因功升百户。三世叫失加,袭百户,多次随明军作战,因功升指挥佥事,指挥同知,又升都指挥使,拜骠骑将军,赐姓鲁,叫鲁贤,称鲁土司。由此,其子孙及所部皆以“鲁”为姓,如鲁鉴、鲁麟、鲁经等。

第二,由地名取姓。蒙古尔人原来居住的地区,以及这些地区所具有的某种特点有变成“阿寅勒”(ayil,村庄,下同)的名称,进而这些阿寅勒的名称又有可能演变为居民的姓。例如坐落于高山上的村子称奴日·阿寅勒(nuriayil,即山岭上的村庄),把坐落于山沟里的村子称郭勒·阿寅勒(ghulayil,即山沟里的村庄),坐落于三岔口的村庄称恰尔·阿寅勒(qaarayil,即三岔口的村庄),坐落在白土山下的村庄叫察罕·额尔格(qaghaanhergi,即白崖下的村庄),等等。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丹麻乡就有这样的村名。在过去,以蒙古尔的习惯而言,上例四个村名的头一个字或头一个音节奴、郭、恰、察很有可能变为居住在这些村庄里的居民的姓,但是这四个村庄的居民在迁入现居住地之前已经以某种方式获得了姓,所以仍保留原姓而没有以奴、郭、恰、察为姓。

城关镇白崖的罗古尔·阿寅勒(loghurayil,即出产油菜籽的村庄),祁嘎·阿寅勒(qigaaayil,即坐落于河边的村庄),常鲜·阿寅勒(qangsaayil,即从常鲜地方迁来的村庄)都是以这些地区的某种特征作为阿寅勒的名称,后音译汉再取村名的头一个字罗、祁、常为各该阿寅勒居民的姓。蒙古尔早期社会的阿寅勒是以血亲为单位组成的,同一阿寅勒的同姓人之间严格禁止通婚,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他们都是同一祖先之后的血亲家族。阿寅勒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我们只能在成书于年的《秘史》中见到。下面举几个以地名取的姓。

常。据民间传说,常姓居民原驻牧于肃北羌水、鲜水之地,后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人们称他们是羌鲜·孔(qangsaKun,意为从羌鲜地方迁来的人)。羌鲜人原无姓,故音译汉作“常鲜”,“常’’为“羌’’之讹,再取首字“常”为姓,如常发荣、常发贵等。

刁。刁姓居民亦原驻牧于肃北羌水、鲜水流域,明万历年间迁入青海,曾在互助的加定,乐都的木直沟居住过,现住互助东沟乡大庄村。因为他们是从羌鲜迁来之居民,故人们称他们为羌鲜·孔。“羌”音在蒙古尔语中意为刁鸟,故意译汉为“刁鸟”,然汉姓中无“刁鸟”姓,于是舍“鸟”存“刁”而取姓为刁,如刁玉贵、刁斯让索、刁丹欠等。

席。席姓居民原住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享堂西纳地方,后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因此,他们是西纳人。汉姓中无“西”姓,故取“西”之谐音字“席’’为姓。如席永福、席长寿、席元春等。

谢。蒙古尔语称谢姓人为孩加·孔(haijaKun),我们还不知道孩加是什么意思,可是蒙古尔语中“孩”“谢”之子音有变读现象,如汉语的“晒”,在蒙古尔语中音“孩”,也可变读作“谢”。由此可知,谢是由“孩加”变“谢加”,再取头字做为姓的,如谢生海、谢尕姐、谢尼玛等。

龚。龚姓居民原住在村子的尽头或一平台的边缘,因此蒙古尔语称他们龚塔·孔(gongtaKun,意为住在边沿上的人们),后音译汉为“龚塔”,并且取首字“龚”为姓,如龚梅花、龚巴希等。

祁。如前所述,祁姓蒙古尔里,一部分是东祁土司、西祁土司之后裔和随土司姓的百姓,还有一部分是他们曾经因居住在河边称作祁嘎·孔(qigaaKun,意为住在河边上的人们后音译汉作“祁嘎”,取首字“祁”为姓,如祁文元、祁兴取、祁建国筹。

第三,人们居住的村庄的名称,居民的职业或某种专长也可演变为他们的姓。

蒙古尔语里村庄叫“阿寅勒”(ayil)。根据《秘史》之记录,远在成吉思汗前,鞑靼社会的游牧方式是集体游牧“古列延”(rgon,意为行营或圈子)形式,到12、13世纪,鞑靼社会正处在向早期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其游牧方式由集体游牧古列延转化为个体游牧“阿寅勒”的方式。现在蒙古尔地区的阿寅勒就是旧式阿寅勒的残留和演变。换句话说,现在的许多阿寅勒是随着社会的前进,人们频繁的往来迁徙,使血缘关系得以冲破,原来不相亲近的阿寅勒混杂融汇后形成的杂姓阿寅勒。每一个阿寅勒都有特定的名称,单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阿寅斯的名称,有可能变为他们的姓。杂姓阿寅勒的情况则有些不同,往往以居民的某种特点、特长去命姓。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罗。据说罗姓人在很早的时候,他们居住的地方属高寒地带,不适种麦豆,因而只种油菜。每到夏秋,菜花盛开,满山遍野一片金黄,于是蒙古尔人称这个地方作罗古尔(loghur,意为种菜籽的地方),把这里的居民叫罗古尔·孔(loghurKun,意为种菜籽的人),后来,把蒙古尔语音译为罗古尔,并取“罗”字为姓,如罗生花、罗才让、罗塔银等。

董。蒙古尔语言中称“董”姓人为恩多·孔(ndooKun)。恩多(ndoo)很可能是由doodu(下)变来的。蒙古尔人不懂文字,登记造册全由汉族文化人主笔,故将蒙古尔音“恩多”译作近似音“恩董”,取尾字“董”为他们的姓,如董思源、董多杰、董文华等。

那。蒙古尔语言中称那姓的人为那贵·孔(nughaiKun)。不知道“那贵”是人名还是地名,如果是人名的话,那他们很可能与三世纳土司纳贵有关,所谓那贵奴·孔(nughainuKun),就是纳贵的人了,或者直系后裔,或是他的部众。可见“纳”和“那”本为同姓,只是不同地区有不同写法罢了。这种情况在蒙古尔地区很有一些。

张。蒙古尔语言中称张姓人为姜加·孔(jangja)o姜加一词很可能是汉语借词庄稼,姜加·孔即是种庄稼的人。“姜”字曾译作“章”,如出生于姜加的活佛在汉语里称章嘉呼图克图。其后又将章改为张,现在红崖子沟姜加·阿寅勒(jangjaayil,姜加庄和姜加寨)的蒙古尔人都变成张姓人了,如张进仁、张进元等。

第四,由部落、部族名称取姓。

蒙古尔地区有索卜滩、索卜沟、索卜墩等一些以索卜命名的地名,同时各地居住着不少索卜人。根据史学界的研究,索卜就是辽金时期的阻卜(鞑靼),他们是早于元朝来到河湟流域的一支蒙古尔先民。

索卜人有很多姓,但都源于“索卜”(阻卜)一词。同索卜人之所以有众多的姓,是因为他们居住分散,加之不懂汉语汉文,各地对索卜一词的音译标音极不一致,取音的方法也不同,所以造成索卜人多姓。请看下面诸姓的来源。

胡。蒙古尔语里称东沟大庄的胡姓人为苏胡·孔(SuhuKun)。苏胡即索卜,亦即阻卜。汉语将它按蒙古尔人的发音实际音译为苏胡,而后再取后一个字“胡”为他们的姓,如胡宗宪、胡宗德、胡拉门索等。

虎。互助东山乡的虎姓蒙古尔人,也有可能是阻卜人(或索卜),他们将阻卜一词标音为苏虎,而后取虎为姓,如虎永福、虎永录等。

卜。蒙古尔语言中称卜姓的蒙古尔人为苏胡·孔(SuhuKun),他们居住在互助丹麻乡的索卜滩(Suhutang),是货真价实的阻卜人。他们取索卜(阻卜)之后一字“卜”为自己的姓,如卜海峰、卜存义、卜丹欠等。

贺。互助土族自治县纳林郭勒(即东山乡)有贺尔郡,伏兰纳拉(即红崖子沟乡)也有贺尔郡,城关镇有贺尔基。藏族称鞑靼、阻卜、蒙古为贺尔(现多音译为霍尔),所谓贺尔郡、贺尔基就是贺尔百户的意思,即鞑靼百户,或阻卜百户,或蒙古百户之意。蒙古尔中的贺姓人就是取“贺尔”一渊的首字为姓的。

第五,人们职业上的某种特点或家庭经济状况往往成为们的代号,这些代号进而又可能演变为他们的姓。如:

东。蒙古尔语把东姓人称作什东加·孔(ShdongjaKur有羊圈的人)。据传什东加人曾经是牧羊人,并且他们的养羊在蒙古尔地方很出名,各地都知道什东加人的羊群最大,甚至汉族叫他们为大羊圈人。后来,把蒙古尔语什东加用汉字标出,取中间一个字“东”为他们的姓,如东生金、东文华、东多杰等。东山乡大羊圈的杜姓人,则把蒙古尔语什东加汉字标音作‘“什杜加”,而后取“杜”为姓。东、杜二姓同由什东加一演变而来。

唐。蒙古尔语中称唐姓人为拉什唐·孔(rashdongKun有羊圈的人,或拥有10万只羊的人)。拉什唐人实际上专门牧放山羊的人,而且以善于放牧山羊闻名于蒙古尔地区。他们的这一特点使他们得到了“拉什唐”的称号。后用汉字标蒙古尔取最后一个字“唐”为自己的姓,如唐有财、唐梅花、唐九索等。

麻。据说在很早以前,麻姓人的祖先们特别擅长养马,他们养的马不仅多,而且都是好马,不少战马出自麻姓人的马群。因此,蒙古尔人给他们一个名号,叫做麻希江·孔(morijongKun,有一百匹马的人)。以后叫惯了,人名前也冠上麻希江,如麻希江·仁欠,麻希江·拉木尼达克等。后来登记造册时,取了麻希江的头一个字“麻”为自己的姓,如麻多尔吉花、麻仁欠索、麻斯让道尔吉等。还有把麻希江异译为马希江的,于是麻希江人里头有了马姓人了。

第六,将蒙古尔语意译为汉字做姓。本世纪50年代,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队土族调查组在互助县东沟调查时,有一位老人讲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他说:“过去,我们没有姓,直呼对方的名字。现在我们虽然有姓,但内部还是不用它。如果几个人的名字重了,我们也能够把他们区分清楚。记得在我小时候,我们这个村子里就有三个巴特尔。民国时期训练壮丁,点名点到巴特尔时三个巴特尔同声答应,弄得教官不知该怎么才好。其后教官叫他们三人去改名字,说:“你们三位都叫巴特尔,难道没有姓吗?答:没有姓。问:那么,为了把你们区分清楚,是不是改一下名字?答:“不用改了,你就叫我拉西·巴特尔吧。问:“拉西是什么意思?”答:“拉西就是你们汉话里的牛,就是有两个角的牛”。教官说:“叫你拉西·巴特尔太罗唆,就叫牛巴特尔吧”。从此,拉西(raxiiKun,有牛圈的人或牧牛人)人都以牛为姓,如牛丹坚、牛生荣、牛六十花等。

傅。蒙古尔语中把傅姓人称作“巴颜奴”(bayaannu,富豪家的)或“巴颜奴·孔”(buyaannuKun,富豪家的人)。“巴颜”乃是富的意思,按其意思首先意译为富,但汉族中无“富”姓,又将“富”改为“傅”,于是巴颜·孔获得了傅姓,如傅斯仁、傅拉木尼达等。另一地方,把“巴颜”音译为“白颜”,取白为姓,于是,巴颜·孔里又有了白姓人,如白金奎、白拉木仁欠、白生莲等。

何。何姓是由“藏仁”(zangrin,好、善)一词意译而得。本应为好,但百家姓中无“好”姓,又青海汉语方音中“好”字音如“何”,故将“好”写为“何”,于是蒙古尔姓里便有了何姓,如:何有福、何生春、何云等。

星。星姓是由蒙古尔语佛尔敦(fordunu,即贺尔住的地方)而得。蒙古尔语中佛尔敦音似“佛敦”(foodu星),所以将佛尔敦一词误认为佛敦而意译为“星”,于是佛尔敦的蒙古人以“星”为姓,如星占玉、星占录、星达兰索等。

第七,外姓加入。每个民族在它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与邻近民族互相吸收、互相渗透的关系,这种关造成了外姓加入的可能性,不过这是极少数。蒙古尔姓中的“昝”姓很可能就是外来的姓。据互助土族自治县北部龙王山下的人们说,早在宋朝时候,这里有两个藏族部落,一个叫昝撒(即现今的东昝扎、西昝扎)部落,一个叫哇尔撒(即现在的巴扎)部落,他们都居住在龙王山下,操藏语,与蒙古尔人共牧于华热(即湟水以北互助、乐都北部一带)地区。现在的昝姓很可能就是融合于蒙古尔中的昝撒人,故取姓为昝,如昝登龙、昝秀英、昝成芳等。另,据传民和的马姓蒙古尔入原是回族。

上面对蒙古尔的姓作了若干分析,并一一指出了诸姓之来源。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蒙古尔人起先没有像汉族那样的姓,如果说有姓,那只能说部落、部族的名称,或地方、阿寅勒(村庄)的名称就是他们的姓。蒙古尔民间迄今依然存在称呼人名的习俗也可证明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绝不会称不同姓的道尔吉为何道尔吉、白道尔吉、胡道尔吉、麻道尔吉,而要按蒙古尔人习惯称藏仁·道尔吉,白颜·道尔吉,胡·道尔吉,麻希江·道尔吉。这里的藏仁(好,善)、白颜(富裕)、苏胡(索卜或阻卜)、麻希江(马百匹)等即是村庄(阿寅勒)、部落、部族的名称,也是人们的姓。到此,笔者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蒙古尔人原先就有表明自己家族的称号,而且这些称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蒙古尔人用独特的民族形式把众多个相同的人名区分得清清楚楚,这正如汉民族用张、王、李、赵等来区分众,多个以玉兰为名的女孩一样。现今的蒙古尔人使用的胡、何、白、贺等几十、上百个姓都是由民族语音译汉或意译汉而来。

蒙古尔的姓为我们提供了其源流方面的极其重要、极有说服力的线索。蒙古尔是全体成员共认的族称,而蒙古尔人中辽金时期的阻卜(鞑靼)占据重要地位,他们有的牧马,有的牧牛,有的牧羊,从事畜牧经济。除了阻卜人外,蒙古尔里头还有鞑靼化的沙陀后裔,有元明两代来的霍尔(藏族称鞑靼、蒙古为霍尔)人。无论是阻卜鞑靼,或是霍尔鞑靼,他们都是蒙古语系的民族。现今的蒙古尔就是由这些历史民族构成的。

(二)蒙古尔的名

蒙古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很早就与汉民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最深,从汉族那里学会了农耕技术,由游牧经济逐渐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经济。蒙古尔的姓和名,同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强烈影响,现在,从书面上看,哪个是汉姓汉名,哪个是蒙古尔的姓和名,我们实在无法区分了,如李永胜、张卫国、马英、朱振中等。

蒙古尔和藏族不仅在经济、文化上有广泛的联系,而且彼此通婚,特别是都信仰藏传佛教,不少蒙古尔人诵藏经读藏文,著名高僧章嘉呼图克图、松布呼图克图、土观呼图克图等都是蒙古尔喇嘛。因此,藏传佛教对蒙古尔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刻,其影响在人名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大多数人喜用藏名,如:僧格(雄狮.)、道尔吉(金刚)、罗藏(智慧)、丹主(事成)、奇江(法慈)、加希(吉祥)、桑尔吉(佛陀)、斯让(长寿)等。

总观蒙古尔的人名,虽然受到汉、藏民族的影响,但本民族的特色依然得以保持且相当浓厚。现在就谈蒙古尔人名的特点。

蒙古尔人起名字要区分男女,表示男女的标记一般都在名字后面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上,或者说名字后面接上表示男性或女性的附加符号。如男性名字后加“保”(即保佑之意,借自汉语)、加希(吉祥,来自藏语“扎西”)、希加(保佑,自藏语Shjab);女性名字后面加索(海,来自藏语)、什吉(幸福,来自藏语)、卡尔(城池,来自藏语)、姐(借自汉语)、花(借自汉语)。下面细述起名特点。

1、用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年龄起名。过去,蒙古尔实行早婚制,人到40多岁就能抱孙儿孙女了,为纪念这一喜庆之岁月,孙子辈就往往以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当时的年龄起名,如:六十、七十、八十等,蒙古尔语里变读为六希、七希、八希。若是女孩则其名后缀接表示女性的“索”,如:吉然索(六十)、达兰索(七十)、娜燕索(八十)等,也可以加“什吉”,如吉然什吉、达兰什吉、娜燕什吉等,还可译为汉语加“花”构崩女性名,如五十花、六十花、七十花、八十花等。

2、为纪念生辰年月,往往以诞生月份起名,并习惯于以月份后加“保’’(保佑)构成男性名,以此祈愿无灾无难.健康长寿,如正月保、腊月保、六月保、八月保等。这些名字常常又简化作正保(实际读音者保)、腊保、六保、八保等。女性名字后加“索’’,如正月索、腊月索、六月索,蒙古尔语中“月”起连音变化,读作“燕”,如腊燕索、六燕索等;也可加“花”构成女性名,如正月花、腊月花、八月花等,又常简称作腊花,八花、七花等;还可加“姐”构成女性名,如正月姐、腊月姐等。

3、借用汉语的具有吉祥、祝福的词为男性起名,如:福寿、长寿,长命、富贵等,其后还可加“”保”构成男性名,如福寿保、长寿保、长命保、富贵保。女性名字后要加“花”,如福寿花、长寿花、长命花、富贵花,或加“姐”构成女性名,如福寿姐、长寿姐、长命姐、富贵姐等。

4、汉族的多神教在蒙古尔民间多有影响,这种影响使蒙古尔中的一部分人在信仰藏传佛教的同时还信道教,反映在人名上,就是用汉族崇信的神名来起名,并且要在后面加上“保”,以求神灵保佑,祈祷禳灾,如:龙神保、青龙保、白龙保、黄龙保、黑龙保、三龙保、财神保、龙王保、娘娘保、黑虎保等。我们尚未发现类似的女性名。

5、有了女儿盼男儿,一般给女儿起名“领兄弟”,有了女儿还盼女儿,给女儿起名“领妹子”,这种习惯可能来自汉族。

6、藏传佛教是蒙古尔全民信仰的宗教,宗教文化对蒙古尔的影响可以认为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用藏名者颇多,如:卓勒玛赛尔丹、拉木尼达克、道尔吉斯让、哇尔麻加希等。女性要在名字后面接缀索、卡尔、希吉,如拉木(读音门)索、拉木卡儿、拉木希吉;道尔吉(读音金)索、道尔吉卡尔、道尔吉希吉等。

7、花卉名称就是女性名,如:桃花、梅花、菊花、牡丹、莲花、金花、银花等,花卉名称后加“姐”,可组成女性名,如:桃花姐、梅花姐、菊花姐、莲花姐等。

以上所述全为现今的蒙古尔习用的人名,尽管受汉、藏民族的影响颇深,但仍具浓厚的民族特色。蒙古尔的人名要严格区分男女,否则会闹出笑话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蒙古尔人姓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