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巴介绍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24546
TUhjnbcbe - 2020/6/30 10:43:00
白癜风患者救助计划

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摘要]认知行为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在认知行为理论治疗中是以认知治疗技术为基础,由认知理论和行为治疗相互吸纳、相互补充形成的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的必要性、理论概述和运用的过程以及在实务中运用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这一角度来进行简要的阐述。


中国论文


[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社会工作实务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众多认知理论和行为矫正技术组成的理论系统。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为出发点,来改善服务对象的不良认知和异常行为,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单独使用或联合运用。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利用认知行为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结合的工作方法去服务于心理健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和调整,认知行为理论能够在人们寻求美好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认知行为理论在实务中运用的重要性


服务于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全世界不少于两百种,全世界到目前为止,在服务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可操作性,并且在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不过几种。而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针对病态心理的干预和积极心理的发展中经常会运用到的和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理论和治疗方法。但是,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在我国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基本上没怎么被运用,比如在“中国知”上进行相关论文的搜索,只能找到几篇论文,在其他站也很难搜索到相关的内容。可见,在我国对于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来讲,还可以算是一个未开垦的地方。


在社会工作实务的助人过程中,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侧重于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方式来达到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者的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同时也重视对不合理的行为的改变。通过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治疗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助人活动中的运用相比较,认知行为理论在注重对服务对象现实存在的不合理认知的改变的同时,也兼顾不合理情绪和行为的矫正,并以问题作为服务的介入点。


现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服务对象会更加倾向于疗程相对较短、实践性强的治疗方式。所以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在人们这方面的需求上比较适宜。同时,由于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这样就可以将其推广到社会的各个系统上,比如家庭、社区、学校等。


二、认知行为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


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强调通过说理、追问和争议,来修正服务对象不合理的认知,进而矫正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为了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适应新的认知方式和行为,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服务对象做到认知自我并控制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另一方面也要协助服务对象寻找外部环境资源的支持,让外部资源系统能有效的与服务对象相结合,促进和巩固服务对象积极的改变。在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专业关系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心理、信任为核心的情感表达。目的是为了服务使对象促成改变,并在改变后让服务对象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除了以上所说的促进和巩固关系的态度和言语外,社会工作者同时要关注服务对象需要的改变和存在的问题。


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助人过程中首要关注的主题是服务对象的认知方式。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在建立专业关系和巩固专业关系的过程中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对象的言语表达和行为来初步了解服务对象需要的改变和针对此改变存在不合理认知方式。最后,在专业关系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分清两者之间关系,避免移情和反移情的现象发生。


(二)预估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预估的重点应放在服务对象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的问题放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对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分析。因为服务对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只有结合服务对象生活的环境空间才能清晰地看到其的成长空间,并通过此空间来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是怎么样产生的,服务对象对自己行为、家庭成员、同辈群体、生活的社区等人的看法以及这些人是如何看待服务对象和所表现的行为。


(三)制定计划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一个主题是将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归因于认知,同时情绪和行为也影响着认知。所以,在制定服务计划时首要目标应该放在帮助服务对象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减轻不合理的负性情绪和不合理的行为上,这往往也是服务对象的困扰所在。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和服务对象一起商量,并协助服务对象有针对性的在计划中需要对哪些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困扰进行改变以及这些问题的改变所需要运用到的相关治疗技术和方法。在商定好治疗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之后就要制定服务计划和签署相关治疗契约,制定服务计划签署治疗契约的过程中需要写出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起认定需要改变的问题、治疗的周期、需要达到的治疗目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运用到的各种行动和方法,同时明确各自的和义务,以便在介入阶段能够更好的去督促服务对象为了去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努力。


(四)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


1.帮助服务对象找出不合理的认知。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对自己、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所呈现出的错误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找出造成服务对象产生障碍的不合理认知。此外,让服务对象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叙述,或是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重塑当时的情景,去解释在当时情景下,服务对象为何采取那样的行动。


2.改变服务对象的不合理认知。


认知行为理论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归因于认知方式的不合理,并将认知的改变用于情绪和行为的修正上。所以,在社会工作实务进行介入过程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主要是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合理认知进行改变主要是进行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论,常用的方法有语义技术②或者是针对服务对象不合理认知进行直接的质疑式提问。 在社会工作者不断重复与服务对象那些不合理的认知进行分析和辩论的过程中,使服务对象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那些不合理的认知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并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让合理的认知方式去取代那些不合理的认知,进而改变服务对象的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


3.巩固服务对象对新建立的对自我、未来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这是服务于巩固和扩大治疗成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工作者除了要进一步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原有的不合理的认知外,还需要让服务对象在治疗中所学习到的合理思维方式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进一步巩固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所学到的与不合理的认知进行辩论的方法和各种监控、应对技术。让服务对象所有学到的这些都将会在结束治疗后仍发挥作用,并能运用于面对现实生活的世界。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优化服务对象的外部环境系统,这也是在对新建立起来的合理认知方式的强化和巩固。所以,巩固和强化服务对象的改变,需要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建立起能够提供长期的、支持性的外部资源环境关系,让服务对象的内部资源系统与外部资源系统有效的、积极的连接起来,促进服务对象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实务中的优势与不足


认知行为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但它并非是一种完美的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时既要考虑到它的存在优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它的不足之处。


(一)主要优势


认知行为理论由多种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整合而成,以认知治疗为主,同时也兼顾行为的矫正,属于一种具有一定程度整合的心理治疗理论。在治疗中,着眼于服务对象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会去纠结于服务对象的童年往事和潜意识,而是以服务对象的问题为介入中心,去改变服务对象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来修正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所以,认知行为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具有实践性强、灵活性高、治疗和质询用时较短的特点,适用于学校的心理辅导、监狱的犯罪人员的矫正和危机咨询等社会上的各个领域中。


(二)主要局限


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偏向于注重对服务对象认知的干预,在问题归因方面太过绝对化的把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都认为是直接由认知方式的不合理引起的,而在治疗中也不会去考虑服务对象的过往经历和潜意识。所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容易对某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归因偏向不恰当,治疗表面化,同时由于该理论在治疗中偏重于服务对象的认知,所以对于智力水平相对低的人群则可能会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注意,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该理论需要选好服务的对象。另外,在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过程中能否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也与社会工作者本身也有关。因为,社会工作者也会存在不合理的认知,而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在介入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影响到服务对象,进而就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在介入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不断的对自己进行反省,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童敏.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011.8重印).


[3]余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012.8重印).


[4]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4).


[5]刘慧.认知行为治疗之简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


[6]李平.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及其哲学基础[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第1期.


[7]汪新建.从外控到内控――论认知行为疗法的形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


[8]邹艳荣.论认知疗法理论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01期第28卷.


作者简介


张晶(1990-),女,汉,贵州,在读硕士,贵州大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方向。


注释


①戴爱萍.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例个案研究[J].北京.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3月第23卷211页.


②王国锋.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例个案研究[J].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3月第7卷第1期55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