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巴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件事不解决,你是买不到满意的房子的 [复制链接]

1#

深一度·出品

因为从事地产周边行业,时常会被人问到一些关于房子的问题。

“现在买房合不合适”

“这房子怎么样”

“你能不能给推荐一个”

可以位列最常见的灵魂发问前三强。

有时候真的不知从何答起。

首先,每个问题里都包含了若干个层面的要素。

好比“这房子怎么样”,到底是问房子建筑质量怎么样?风格怎么样?景观怎么样?位置怎么样?配套怎么样?价格怎么样?物业怎么样?还是升值空间怎么样?

这种问题难度系数等同于“你觉得吴亦凡怎么样”,我也只能说一句,“个子挺高的?”

你模糊问,我含糊答。

第二,结论往往来自于主观判断。

比如我认为现代风格挺好的,你看巴洛克才上档次,别人凭啥替你下判断,它到底“怎么样”呢。说白了,这还是件“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事。

重庆主城现在一套房百万起步,动辄数百万,买房最重要的,是搞懂自己的需求,然后把这些需求按自己认为的重要程度排序,在选择过程中一一参照取舍,做出符合自己要求的最优解。

接着,我们结合实际案例,讲点具体的方法论。

距离因素,应该是大多数买房人心中排序最靠前的几个要素之一。

有人可能要说了,判断一个地方远不远还用你说,当我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啊!

以目前接触到情况而言,很多人还真是挺难说。尤其是这些年,城市置业版图一直在剧烈变化,越来越多此前不太被人了解的新板块不断在涌现。

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曾经对照母山一副不屑一顾脸:“那个山咔咔哪个买”,后来追悔莫及:“宇宙中心我来晚了”。

过去看不上的,请给它道歉(照母山实景)

被打脸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一直被打脸。

参考重庆这些年的区域价值变迁规律,再加上结合自身情况,用“板块动态相对论”去分析距离,个人认为是还比较靠谱的。

①看相对距离

很简单,就是以你自己的生活工作半径为圆心,而非传统的所谓“中心认知”,来考量一个地方的远近。

举个例子,龙湖最近在鹿角板块有个新项目,“山前”。

很多人一听,啥?鹿角?简直被吓坏了,感觉是不是比天涯海角还远。

结果上周末山前示范区开放,去了现场的人大部分都表示,其实挺近嘛!开车普遍20来分钟就到了。

不信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随机选取几个地点,按地图上的实时行车导航,比对到照母山森林公园和山前所花的时间和距离。

P.S均选取导航显示最短时间或最短距离路线,并考虑同一时段交通拥堵情况,以示公平。

第一站南坪万达广场,到山前25分钟,到照母山35分钟;

第二站解放碑步行街,到山前29分钟,到照母山34分钟;

第三站南滨路龙门浩老街,到山前28分钟,到照母山36分钟。

从这些地方到山前,都比到照母山快。

那凭啥照母山是“宇宙中心”,鹿角就成了天涯海角?

你非要说“我在新牌坊(金开、礼嘉、汽博、北碚……)上班,还是照母山近!”当然了,这就是“相对”的意思。

但不能否认,如果一个人大部分生活工作时间和活动半径在上述我们选的那些地点,甚至几公里外的茶园片区,山前远吗?完全不远!

即使是北区,从江北嘴大剧院、观音桥、北滨路等出发,到山前也比想象中快很多,大约20、30多分钟。

有时候就是心理距离上的误解,我们要学会用数据和理性,科学地判断它。必要的时候,实地去一趟。贰“板块动态相对论”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②看动态距离换句话说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区域,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