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4001582233.114.qq.com/文
Elvis
网上查找资料时在百度贴吧里看到一个优秀的帖子,现在整理出来与君共享。原作者初期是按照电视剧的顺序,分集提炼、分享一些历史知识,估计也是一发不可收拾,写起来才发现工作量太大,因此头重脚轻。即便如此,我觉得也非常值得一看。由于内容较多,我将其分期发布。
狗儿与坎儿的“性格决定命运”。卖身葬兄是狗儿吆喝,坎儿躺着,救翠儿是狗儿打王三发子,坎儿解绳索,求胤禛帮忙,狗儿出主意,坎儿随应,及至后来,坎儿轻易入了八爷圈套,而李卫最终成雍正名臣。
胤禟和十阿哥前来给八爷胤禩报信,俩人一唱一和提到扬州,意为胤禩能给任伯安打个招呼。九阿哥胤禟明说损失点银子是小事,心里却计较,话语上用皇上的想法去激胤禩,而十阿哥说,绝不能便宜老十三这小子。八爷虽*,却小人之*,非正道。历史上康熙曾说八爷*是水泊梁山的义气,却是。所以败给一心为朝廷的四爷*,理所当然。
这一段,任伯安和胤禛的对话很有意思。任伯安的主子是九爷胤禟,胤禟后面是八爷胤禩,同四爷胤禛和十三爷胤祥正是对头。胤禛一行是钦差,任伯安一行地方官自然以礼相待。但表面的和气弥补不了赈灾办事的裂痕。这叫什么,当官的内斗,老百姓遭殃。
官场的近亲繁殖一向令朝廷头疼。师生之名,同年之谊,桑梓之情,都逃不开人情往来。官员的白发辫,在其他清宫剧几乎不可见。年老神衰,如何再为朝廷做事,雍正继位后,对吏治大刀阔斧,风气为之一振。甚至有言说,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虽然对吏治苛刻,但是养廉银也是雍正发明的。
这句话,可算是任伯安为钦差阿哥挖的坑。胤禛回得也很义正辞严,做得是朝廷的官,心里只能有朝廷,而不应攀援私门,暗存*见,但凡时时处处以朝廷大局为念,就能存心公正,处事清明,这官就能做好,顶戴就戴得安稳。
先斩后奏,自恃上官威严霸气,殊不知以柔克刚精髓更妙。八爷胤禩处处以仁厚示人,人称八贤王,四爷胤禛处处以冷面相待,人称冷面王。过于武断,是胤禛的处事弱点,而后追补欠款,狠狠跌了跟头。可以说,正因有了雍朝四十三的刚柔并济,清朝才真正延续了更长生命。
为官一世,时也运也。田文镜的梗倔让他不容于扬州官场,但却被贝勒胤禛看中,委以重任。及后雍正继位,田文镜迅速升官,由河南布政使至河南巡抚,是卖了老命的干活,但也闹出不少乱子,比如河南罢考案,一时朝议纷纷。车铭所言不差,田文镜却是处事操切,某些方面还有失偏颇,就是这样一个人,和胤禛对了脾性,这可谓何样主子何样奴才。但也是田文镜的运气,倘若不是遇上雍正这么雷厉风行的主儿,田文镜之名也不会留存史书为人论道了。为官之要在于求同,与同僚共存,多个朋友多条路。田文镜却不是,是个异数。
再说轰轰烈烈的推举八爷,是所有人一个心愿吗,大概某些方面也是求同。不求,就要丢官,哪怕是真心想做好官,丢了官,还如何为民谋福。其实,车铭也是可以学习任伯安一口否定,但是他没有。这就是为官之道的差别,而之后,胤禛只能为难车铭,却对任伯安的拂袖而去无可奈何。相同定位角色的对比,在雍剧中比比皆是,不妨细细琢磨。
驭官是门学问,康熙会用真情感化人,胤禩用假仁假义骗人,只有胤禛到处得罪人。不得不提,胤禛这种“刻薄”性情养成,与他的授业恩师顾八代有关,清直刚正,不会拐弯,也让继位后的雍正真正专心实务,一扫康熙后期留下的种种积弊。四贝勒强行借官服,还有之后强行追欠款,只能用一个字形容做事手段,楞。这么个楞种,如果不是康熙调教,面对八爷*就是个战五渣。
任伯安直言顶撞,对皇子钦差只说你们,不加尊称,无礼之极,他仗得是八爷九爷的势,及后有康熙请佟国维吃饭,实则一种讨好,为什么,因为佟家的势在,皇上也要忌惮。纵观清朝,皇权并不是无所不能,想要做事,不能触及依赖阶级的利益,只到了雍正设立军机处,行密折奏事,才算真正的大权独揽,才能将治国之策彻底惯行,而这种最成功的集权存在,在教科书上被称为,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专制,到底好不好呢,这是个问题。
胤禛要见传说中的邬先生,年羹尧负责找到邬先生这个差事,若说年羹尧之所以杯具结尾,此处便是伏笔。开始与胤禛一行相见说要回京当差,此处又自我表功说费了好大劲,还让自己的亲妹妹伺候邬先生,钻营之心豁然可见,这也承袭了之后追讨欠款事毕,年羹尧攀附八爷门路的设定。在本剧拍摄过程中,李定保老先生意外摔伤腿,却坚持工作所以会看到有部分剧情,邬先生架双拐的画面。
从汉至今,盐的买卖一直被控制在政府手中。因为其中涉利巨大,容易滋生官员贪腐。伴随官盐产生的就是私盐,盐贩子做大之后变成盐枭。大小盐枭聚在一起,就是所谓盐帮。在李卫当官中,李卫查处私盐,发觉盐商、绿营、地方大员全被裹挟其中,就是很好的演绎。
提起读书人,有句俗语叫,百无一用是书生,脑海中浮起的形象或许是手无缚鸡之力,还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仿佛书生,给人感觉就是文弱。但在古代春秋时,书生要通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文能读书写字,武能驭车开弓,绝不是后人认为的文弱。
再看这一段,年羹尧传四爷的话,要见李卫和高福,情急之中,李卫应答最勤最快,高福则不如。雍剧细节处理,可见不俗。说起这段还有趣事,李卫和高福两位演员所在的木桶里并没有水。拍摄当时天气很冷据说拍完这段戏后,两位演员感冒了。
记不得哪本书看过,赈灾有一条要求确是要粥插筷子不倒,具体做法是,抬平胳膊手攥一把筷子,然后松手任凭筷子自由落体,筷子要插在粥里,这才算符合赈灾的要求。在另一部反映乾隆朝赈灾的历史电视剧,《天下粮仓》中,对插筷子一段演的很详细,而赈灾过程,更加写实心酸。
在清朝宫里,点心不能叫点心,得叫饽饽,各种样式的饽饽。奴才应声从来不是喳,而是嗻。嗻是满文音译,拉丁写法是je。点心,点谁的心,喳,扎谁,所以,饽饽,才是正常叫法。
古代驿卒走官道,所谓官道就是朝廷衙门修的,为的就是传递消息要又准又快,陆地骑马,逢水架桥。过去常说,皇帝出巡要黄沙垫道净水泼街,在古代,好的路面是夯土,路况不好的时候,或者农村乡野,一旦连绵阴雨就是泥汤横流。
说说过去的照明问题,对于家中百姓来说,油灯是最常见的,但也不敢常用。蜡烛算是奢侈品消费,在衙门中和大户人家才会使用。过去高门大院门口都会挂两盏灯笼,一夜不灭,就是妥妥的炫富之举。
后面几案上摆了一件插屏,座上面插石质或者木质等屏扇,图中的屏面就是一幅简易山水画。大型屏风则落地,一般作为室内隔断。衙门口儿的差役有三班,大致分为外出抓贼的,升堂仪仗的,还有干杂活的,除此之外还有被征发给衙门干苦活累活的临时工。图中的梯子是竹制,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能工用竹子造出了一件数丈高的大灯楼,竹子妙用可见一斑。
哥俩睡衣很接地气。很多影视剧中,皇帝不论到哪都是明黄闪闪,生怕大家认不出他是皇帝,但实际情况,皇上龙袍除了特定的日子和礼仪,一年也穿不了几回,日常生活中穿常服,自在的很。
历史上,这么薄底的快靴,并不会出现在清朝前期钦差大人的脚上。这种快靴,出现在清朝晚期,又叫军机造,是为了快速走路传达消息,由厚底改成薄底的。此处倒是衬托四贝勒的雷厉风行,也算歪打正着。
有手执钢叉的牛头,看样子像城隍庙,难为剧组不知是真找了还是搭得景。城隍庙里拱城隍,掌一方阴司之事。香案上还有大把香火,蜡烛的蜡泪也很多。选择这么个地界答礼,四爷好算计。上海有完整的城隍庙,可以看看。
清朝一代对皇子教育尤为严格,康熙朝,皇子很小就要上书房,学习满汉蒙文骑射功夫,一直到十几岁甚至二十岁还要书房学习。除了书房功课,皇子有机会陪同皇帝行围打猎。此处胤祥说自己是带兵打仗的阿哥,未免言过其实,此话放在大阿哥身上,四阿哥身上,倒还合适。
看清宫剧,常会听到一个词,叫顶戴花翎。顶戴和翎子是两种物件,顶戴是官员帽子上面的珠子,不同官阶,珠子的颜色和用料不同。翎子呢,分为蓝翎和花翎。蓝翎,地位较低。花翎分为单眼花翎,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单眼最低,三眼最高,清初时皇室中人的帽子不带花翎,从乾隆开始逐渐流行。任伯安这个顶子蓝色的,对应官阶应该是三品,很值钱了。
年羹尧左边的腰刀。一般来讲,腰上佩刀应该刀柄朝前,刀尖朝后。而年羹尧的佩刀是刀柄朝后,刀尖朝前,在之后侍卫图里琛的跨刀也是刀柄朝后。有一种说法是,此种佩戴名叫太平腰刀,以示不动干戈,从乾隆朝开始流行。还有考究说,此种佩戴方式由清兵作战方式有关,便于弓箭进攻,右手拔刀。接触清朝武将画像可以发现,他们的佩刀很多都是反戴的,不得不慨叹剧组用心之细。
明清时期,京畿水利很成问题。有一条河,动不动就要泛滥成灾,还容易变换河道,所以老百姓称它为无定河。后来康熙初年,这条河又不安分,但无暇治理,康熙在搞定一系列内忧外患之后,终于在三十七年让直隶总督于成龙修堤治河,后来康熙赐名将无定河改成了永定河。
池州知府李淦提到自己的本主大千岁。不得不说一下满洲的八旗制度。为战事及国家需要,努尔哈齐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分别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两黄旗是汗王也就是皇帝亲领,是旗主,余下六旗是皇室子侄担任旗主。到顺治除掉摄政王之后,又将正白旗收入麾下,于是两黄旗加正白旗成为上三旗,其他五旗被称为下五旗。每个旗有旗主,有佐领,下面统领兵丁。皇帝的儿子们呢,生下来也会安排到各个旗中,随着阿哥身份的提升,从贝子到贝勒到郡王到亲王,能够统领的佐领数目会有不同,因此爵位高低涉及对朝廷人力资源的争夺。此处李淦提到大千岁,体现的就是一种旗主与旗奴的关系。对于旗奴来说,本主的事要比朝廷的事重要。在清朝末年,还有军机大臣为本旗旗主办事而不参与朝议的事发生。
在清装剧中,常见的发型如图,也就是半边脑袋半边头发。其实这种发型出现在清朝后期,影视剧采用会更美观一些。在历史上,清朝初期,辫子被称为金钱鼠尾,也就是发辫要从铜钱中间的孔穿过去。这种发辫是因为满人长期在山林生存,避免发多勾挂树枝而适用,后来清朝入关,一个剃发令将发辫强制推广全国。辫子上的红绳,是讲究人家对于发辫的装饰。
此处胤禛提到家法,这个家法就是八旗内部主奴之间的法条,抽鞭子还是扒皮,随主子的意,而后九阿哥送到十三阿哥府上的乔姐,就是一种奴仆转送。
胤祥说任伯安认捐20万两。这二十万两白银,按照较低的兑换来说,也相当于人民币五千万了。清朝初期官员薪俸是比较低的,基本上是糊口水平,所以各种名目杂费颇多,便于官员敛财。后来雍正实行养廉银制度,养廉银比正常薪俸差距成倍数,官员的日子才算好过。
清朝皇室,有爱玩鸟的,有爱玩狗的,有爱养鹿的。哈巴狗,原叫京巴儿,清朝时,只能皇室饲养。后面郑春华与胤礽同床时,踏上趴着的就是一直京巴儿。
上书房,建于雍正朝,是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此处上书房,当为南书房。南书房,始于康熙十六年,以征召博学之名行贯彻皇权之实。清朝初期,很重视满汉融合,从皇太极时重用汉臣范文程洪承畴等。到顺治时更加倚重汉臣来对抗满洲旧势力,众所周知,后来顺治在满汉夹缝中毁灭了自己,后来康熙为进一步巩固皇权,摆脱议政王大臣的影响,以及满洲贵族的掣肘,在征三藩时,设置南书房,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到雍正朝,则设立密折及军机处巩固势力。
江夏镇,俨然一个独立王国。高墙深院,还有护庄的一大队人,这配置放在现在有些不可思议,但只要参观过王家大院和皇城相府可以发现,这种建筑存在还是合理的,这种堡子建筑,最是地方豪强喜欢的类型。第一幅图,高福肩上背的褡裢,第二幅,后面梁上挂的玉米棒。很符合当时时代社会气息,褡裢,过去人行商在外,常带这物什,玉米晾干,农村依旧可见,还有张五哥的父亲让家里杀鸡,也是农村风俗哪怕家里再不好,如果遇到来客,也一定拿出好东西。
张老汉提到刘老太爷是士绅,不用交税纳粮。熟悉清朝历史的人知道,雍正时的一项改革就是涉及士绅,及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用来解决土地兼并和徭役不足的问题,其实读书人的特权古已有之,只要读书,就能有功名,有功名就可以当官,当官也就算人上人了,起码与普通百姓不是一个阶层。在过去有个排名是士农工商,士就是读书人的阶层,是统治阶级的基础,由此可见,触动士绅利益的雍正确实很大胆了。
胡教头调戏阿兰,被十三阿哥很快打倒在地。满洲人尚武,以骑射为本,身为皇家阿哥,弓马本事毋庸置疑,另一方面,他们的习武课程中还包括一项蒙古运动,就是摔跤,十分锻炼腰腿功夫,尤其康熙朝的阿哥,拉不开弓,不存在的,不能自保,不存在的,除了尚武传统因素,还有当时满汉对立的大环境影响,让皇家子弟们不得不认真学习防身保命的功夫。
一句台词,既表现了八阿哥的贤,也为日后弘时亲近胤禩埋下伏笔。历史上八阿哥出身卑贱,母亲是辛者库人,在满洲当时论尊论长的情况下,胤禩却是属于出身不好,正是这样的条件,让他更加善于笼络人心,更会做戏。甚至最后势力大到让康熙忌惮的地步,也为最后雍正对付他,送上了理由。
看清朝剧,好像贝勒王爷跟大白菜似的,到处都有,实则不然,宗室分为黄带子和红带子,他们的爵位又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也就是说,除了众所周知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下面还有镇国公辅国公等等,由于后期爱新觉罗宗室越来越多,大部分是捞不到爵位的,只有一小部分才能获得爵位,享受特权。在这里,康熙许诺一个亲王,是爵位的最顶端,诱惑力可谓非常之大了。
雍正之所有留下恶名,与他对士绅的苛政不无关系,尤其得罪掌握笔杆子和话语权的读书人,雍正在位除了当时曾静给他编排的十大罪名外,最令人不可忍受的就是对钱财的搜刮,当时被抄家的不计其数,其中包括曹雪芹的家族,甚至有民间传言说,打麻将出了个新词“抄家和”。雍正不惧恶名,非要做成这件事,一是他登基时年以半百,二是他老爹留下的烂摊子实在多,唯有快刀斩乱麻才能开创新气象,所以会任用诸如田文镜之类的酷吏,虽然这些官员为官处置不一定被人称道,却是雍正改革新政不遗余力的推行者。
此处官员们要八爷做主,宽限两年也好,就是实践官场中的拖字诀,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在其后十三阿哥催刑部办案亦是一样,抓得紧就破的快,不抓就永远破不了。于此对比一下雍正继位后的雷厉风行,就会发现更多三味。
此处是年羹尧的妹子年秋月在给胤禛的福晋修指甲。在过去富贵人家以及宫廷,太太们都有蓄指甲的习惯,显示自己的身份,保护指甲的套也是一种炫耀,毕竟穷苦人家的女子要天天干活,不会去留长指甲。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将小指的指甲留长,是一种多福的象征。
今天先说到这,下期再见。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