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巴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说钉子户读后2刘莉萍 [复制链接]

1#
四川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320/4594528.html

读完邢福和老师的小说《钉子户》,眼前为之一亮。

冷冰冰的题目,却写出了人间无限真情:人与人之间,动物与人之间,我们都要保持初心,为善为美。否则,自作孽,不可活。

而这人性中美和善的弘扬,丑恶和虚假的揭露,作者是精心构思设计的。

文章的主题和结尾出乎意料。小说从祝兰军为拆迁工作焦头烂额写起,顺着这个思路,读者可能觉得无味,这不就是一个普通的,熟烂了的题材吗?官员与钉子户明里暗里的较量和斗争吗?可当你耐下性子读下去的时候,你才发现,小说讲了坡娃因为失去儿子,从而失去丈夫,几乎倾家荡产的故事。坡娃这个钉子户,并非是常人思维中为了利益,为了金钱而成为拆迁工作的障碍。她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真的母爱的体现。她只有一个目的,等儿子回家。

小说从祝兰军这位普通的拆迁干部外貌描写入手,写其为解决钉子户问题而困惑而奔波,并非只是做情节发展的引子和推手,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作用,那就是改变人们对拆迁工作人员的错误认识。其实,他们不仅有工作的热情、强烈的责任,还有工作的酸甜苦辣和满腔温情。

因此小说故事情节的铺设和推进,打破了常人的定向思维,给读者一种突兀却有敞亮、温暖的感觉。

为了凸现小说主题,作者一方面设立悬念,一方面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从而丰富坡娃这位母亲的形象。

先说设立悬念。小说第六段写到:“坡娃咋能是钉子户,多随和的一个人。从来不和人高声,也不是爱占便宜,更不是难说话的人。”从这里看出,坡娃不应该是钉子户一类的人,可她偏偏成了钉子户。这是为什么?这样,便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尤其后面写到,干部到她家做工作可以说没遍数,婶长姨短地叫,苦口婆心地谈,她竟然头都不抬,眼都不眨一次,不吭一声。中间偶然抬了抬头,看了兰军两眼,似有话说,不过很快又恢复原态。临兰军走,只说了三个字,“我不搬。”更让读者匪夷所思。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一个人,是金钱?对,一定是金钱。金钱是最能检验人性的东西。

带着这样的结论读完小说,所有的人无一例外地脸红。原来,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想的,未必就是真实情况。眼见未必为实。

再说作者的照应。小说在描写坡娃家的环境时,写到门口的老榆树,门前老黄狗,看似无意,实则是妙笔生化。原来榆树是牛蛋小时候嬉闹玩耍的所在,原来老黄狗小的时候是牛蛋的玩伴。一条老狗,都有人的情怀,垂暮老矣,还等待着主人回家,何况一位母亲。这样的照应,进一步衬托了坡娃的思子情深。一草一木都不肯改变旧有的模样,何况房子,何况母亲。坡娃成为钉子户,成为必然。因为,她心里埋着一颗钉子。

而且,这颗钉子,也钉在老黄狗的心里。因此,文章里三颗钉子,却颗颗有深意。坡娃,是祝兰军这些拆迁工作者眼睛里的钉子。寻找儿子,是坡娃心中的钉子。等待主人回家,是老黄狗后半生的钉子。于是,拆迁工作的复杂性,人性的多样性,动物与人关系的密切性,一一得以体现。

作者还巧妙地给读者埋下“地雷”。坡娃面对祝兰军他们的说服,坚决不同意,只扔下一句“我不搬”,而神情似有话说,到后来,真有话说,自然引出了坡娃对往事的回忆,也掀开了整个“钉子户”的内幕。

本小说文学性也很强烈,他不仅能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还能用环境烘云托月。一棵老榆树,一条老狗,一座老房,一对脚印写得形象而逼真,一幅乡村画仿佛就在眼前。这些迟暮的,没有精神,没有生气的普通风物,一方面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勾勒出凝重而悲楚的生活画面,让作品沉重且厚重。

屋顶脚印、电话安装费用高和号码一直不变,这些细节刻画,更能彰显主人公坡娃这位伟大女性的细腻和善良,进一步让读者感受到,此钉子户非彼钉子户。

最后,作为一名读者,我不能不为作者对文学的敬畏而生敬畏。

一是作者的语言接地气,这种来自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语言,既亲切又耐咂摸。二是作者写作态度的严谨。小说中交代,每次骑车出去,黄狗都跟着,黄狗是只京巴。这里点明狗的种类,并非是多余之笔。因为,这种狗的寿命比较长,能与牛蛋失踪时间相吻合。

以上是我的阅读感受,不尽人意、疏漏或者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链接:

钉子户║邢福和

作者简介

刘莉萍,中学语文教师。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渭南市作协会员,渭南市诗词学会会员,临渭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蝶语兰心》版主。

主编:刘莉萍副主编:陈剑波

本期小编:陈剑波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