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巴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搜是短暂的,沈阳人对鸡架的爱是永恒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 https://m-mip.39.net/zl/mipso_5813045.html

谁能想到,鸡架以这种方式冲上了热搜?

在沈阳人嗦啰了三四十年后,鸡架成功走出沈阳,扬名天下。

真应了那句土话——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

从此以后,鸡架不再寂寂无名,而是与大沈阳相伴相依。

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鸡架的热搜已经逐渐凉凉,但沈阳人对鸡架的爱,却是永恒的。

唯一担心的是,最近几天鸡架脱销,能不能将价格带高?

反正我是看到什么福记的门口排队了。

不管时光如何变换,热度是冷是热,

鸡架,对于沈阳人来说,已是生活的日常。

20年前,我曾在十三纬路附近租房子,那里对于沈阳人来说,还有一个很地标性的名字——大西菜行。小区出门就是老四季抻面。这里是老四季起家的地方,现在,十三纬路的老四季,也是总店。

老四季成了我那个年代的夜宵。

来一碗抻面,再来一个鸡架,有是时候也整瓶老雪,这在当时觉得生活咋那么美好呢。

我当时还美滋滋地和一起租房子的室友说,如果让我天天吃老四季抻面加鸡架,那人生就满足了。

当时这小子的眼珠子差点掉出来,像看傻子一样看我,好像合计,这个山炮,目标也太远大了点吧?

对于沈阳人来说,老四季抻面应该是一个绕不过的美食地标,虽然说不上好吃,但是那味就是沈阳的味道。特别是他家的面,我还有一个朋友,吃一回他家的面,就拉一回稀,可是过几天又去吃了,气得他大骂,可是还没皮没脸。

实话实说,老四季抻面的味道还是很独特的,我尤其喜欢韭叶的那种,宽窄正好,吃起来顺溜。

他家的辣椒油,那叫一个地道。

扯了半天,可能要惹人不高兴了,说鸡架,怎么扯到老四季抻面了呢?

别着急啊,吃老四季,除了抻面,谁还不整个鸡架啊。

咱还是回来说鸡架。

关于沈阳人啥时候开始吃鸡架,这个问题在10年前我就开始研究了。比现在的热搜,领先了十多年,你说我牛不牛?

当然了,也没咋研究明白。

其实,沈阳人吃鸡架,至少有三四十年的历史。

不短了啊!

话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沈阳有一个张姓老太太退休了,老太太闲不住,便萌生了开饭馆的念头,卖啥呢?卖抻面。

对,现在这个饭馆也卖抻面。

那时候,物质生活水平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人们的收入也有限,一碗面,是很多人在外就餐的一个最大众的选择。

当然,对于我这样的穷人来说,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我出去吃饭,也是一碗面。

因此,在沈阳就诞生了著名的老四季抻面,这家抻面店在十三纬路推出了鸡汤抻面。这个鸡汤呢,不是全鸡熬制的。那得多少鸡啊。一碗面才多少钱,一只鸡多少钱?

为了节省成本,是用鸡架熬的。

请注意,请注意,鸡架,这个沈阳小吃界的扛把子,隆重出场了。

据说,最开始,鸡架的作用,就是用来熬汤的。

不过,后来,鸡架熬汤之后,如同曹操所说的,扔了还可惜,不扔吧,吃起来不见得有滋味。于是,店主人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鸡架也拿出来卖,没想到大受欢迎,最终将这种食物演变成了沈阳最出名的小吃。

当然了,这波鸡架火了之后,又有人给出了沈阳养鸡场,白羽鸡什么的理由。您可以看看这个留言。我也是涨知识呀。

可能很多外地人不理解,为什么沈阳人对鸡架如此的痴情。

我也写过一些关于鸡架的文章,也和很多人探讨过,大家对沈阳人为什么爱吃鸡架,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最基本的一个看法就是——鸡架便宜。

包括抻面也是这样的,好吃又便宜,这也是鸡架抻面最开始风靡沈阳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又要说到历史了。

就如同当初重庆人在码头上的劳动者将鸭子的肠子洗一洗,放到锅里涮,最终形成了风靡全国的重庆火锅一样,沈阳的鸡架,也是从普通老百姓的填饱肚子的初级模式,最终演变成为了一道特别有沈阳地域特征的小吃。

当一种行为成为城市很多人的习惯时,就可以将这种行为归结为很多原因,比如鸡架有味道,吃起来津津有味等等。

食之无用,弃之可惜。这是一代枭雄曹操的著名论断。

啃起来有肉,嗦啰起来有味。

这是英雄的沈阳干饭人对鸡架情有独钟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豪鲁迅说过,鸡架上的肉,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啃,总还是有的。

在沈阳的不具规模的饭馆,特别是一些自诩特色的饭馆里,鸡架,都是一道菜,有的家还是一道特色菜。很多外地人真的整不明白,为啥沈阳人这样爱这一口?

谁也整不明白,为啥有鸡大腿、鸡翅膀、鸡胸脯不吃,非要吃这个鸡骨头为主的鸡架呢?难道鸡肉它不香吗?

沈阳人吃鸡架,除了便宜之外,还是吃的一个滋味。

吃鸡架和吃鸡大腿、鸡胸脯不一样,后者咬一嘴净是肉,鸡架是在骨头里找肉吃,不过,寻找肉吃似乎远远比满嘴塞肉要来得有味道,

就如同上海人、苏杭一带吃大闸蟹一个道理。南方人心细,吃个螃蟹都要弄出个蟹八件,从蟹壳里剔出肉来细细品。

咱沈阳不一样,没那么多讲究,吃螃蟹就靠牙啃,吃鸡架更是甩开腮帮子大啃大嚼,全然不顾斯文。文明一点的,弄一只手套,崇尚“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之人,如我一样直接用手撕扯,然后大快朵颐。

有一个段子:两位仁兄在抻面馆大啃鸡架,一位问:为啥大家都爱吃鸡架呢?另一位笑嘻嘻地回答:送俩菜!我一下子就迷糊了,凭啥他们吃鸡架送俩菜,我吃就不送呢?等到这位仁兄的下句话说出来,我差点没被鸡架给噎死,人家慢悠悠地说:俩菜就是榨菜和香菜!

现在这个段子过时了,榨菜也要钱了。

常外出的人有个共同体会:每座城市里的传统大饭店,特别是代表本地特色的酒店,里面的客人大都是外地人。杭州的楼外楼,排队吃西湖醋鱼的,没看到多少杭州人,全聚德里面吃烤鸭的,首都人民也不占多数。

同样,沈阳有几个特别上档次的传统美食,比如啥啥春啦,老啥饺子啦,里面吃饭的,基本上都是旅游团的。

要真正了解这个城市最草根的时新味道,请到小马路上,请到那些慵懒的城市人解馋的地方去。

路边摊,大排档,这里的味道,才是城市的原味。譬如,羊肉泡馍出自西安,火爆豪放,有大唐秦汉壮士之遗风;烩面香飘郑州,浓烈质朴,有逐鹿中原的豪情;麻辣火锅始于成都、重庆,热情直接,有天府之国的富庶与温情……

可是,哪一种小吃能代表沈阳呢?麻辣烫?烤冷面?猪肉炖粉条?这些东西都很东北,沈阳也很常见,但却不是很沈阳,或者说,沈阳得不彻底。

最近几年,撸串一度成为沈阳的代表性美食。甚至沈阳有了“串都”的趋势。

但是我一直觉得,这个鸡架,是沈阳代表小吃的标配。

我曾经在十多年前就写过《啤酒鸡架》的小文,当时还见报了,不过当时没新媒体,咱也没啥名气,鸡架代表沈阳小吃,这一观点,也没被多少人认同。

好在,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沈阳鸡架成功出圈,与沈阳牢牢绑定。

没有一只鸡能够完整的走出沈阳,没有一只鸡能够端着架子走出沈阳。

网友们的脑洞,给了鸡架最高的尊重。

好像鸡有多么不幸似的。

幸福的鸡有着相同的幸福,不幸的鸡都有一个有滋味的鸡架。

我想说的是,沈阳人让鸡架找到春天。

我不知道曹操曾经说过的鸡肋是否是鸡架,或者说是来源于鸡架,但我却认为沈阳人对鸡架却是情有独钟的,不管是熏的、烤的、还是烀的、炸的、铁板烙的。小小的鸡架,看上去“干巴拉掐”的,却被沈阳人神奇的手整出不同的风味来。

鸡架这种食材,在外地很少受到重视,我有一个朋友在南方,说起鸡架,他说在菜市场也有卖的,不过买的人,不少是为了喂狗的。

这就扎心了,老铁。我这位朋友整的,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

后来他还是偷着买了几个,回家自己做吃了。

所以啊,这沈阳人吃鸡架,吃的就是这个味儿,不是吃的那个肉。你要是问沈阳人,烀鸡大腿和鸡架哪个香?不说鸡架的,不是沈阳人!

当然了,光有鸡架也不成,必须配上“老雪”,在夏天,换成大杯扎啤,那就一个字儿——爽!

如果数起来,还有花毛一体,花生和毛豆这俩菜整出这个名字,估计也就咱沈阳人有这水平了。

有趣的是,喝啤酒啃鸡架的绝对不仅仅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头百姓,加入啃鸡架大军的还有打扮入时的靓女,有驾豪车而来的老板、阔妇,有牵着手而来的情侣……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傍晚,我看到一大姐坐在饭店的门口,面前摆着一大盘鸡架和几瓶啤酒,桌子底下,蹲着一条雪白的京巴。这大姐咕咚一口酒,张嘴再来一大块鸡架,吃得那叫一个爽。鸡架上啃几口,大姐顺手把骨头往地上一扔,京巴也跟着啃起来,这“娘俩”,吃得那叫不亦乐乎。

沈阳人说起鸡架如数家珍,“老四季”水煮的,“玖福记”拌的,“老杨家”熏酱的,闫家的熏鸡架,“上园小区”酱香的……

几乎沈阳的每一个小馆子里面,都能鼓捣出鸡架这道菜,各家的味道也是各有千秋,每个沈阳人的回忆里,都有楼下某饭店的鸡架味道,再不济,也可能是菜市场犄角那个小亭子里面卖的烤鸡架带着的孜然味道吧?

或许您要笑话俺们吃鸡架喝啤酒挺土,挺不讲究,挺上不去台面,那你吃鸭下水炖粉条就洋气吗?鸭架子熬汤就上的去台面,咱这鸡架吃出花样就土?

只许鸭子能火,就不许鸡架也串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金难买我得意,

咱沈阳的名小吃就是鸡架就啤酒。

这就是沈阳的烟火。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华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