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如命,惜气如宝,赤脚接地气,淡食延年寿,知足常乐,好吃不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些都是长寿的程序,你按这些来编程,也可以复制出长寿健康来。
常有人问我:这专家说这款保健品好,那专家说那套理念更佳。怎么办?
我说:看这些寿星怎么做吧!心境平和,饮食简单,舍此别无延年法。
人的寿命健康和金钱关系不大。
不是说钱越多,就活得越快乐健康。看青牛宫的坤道,真如《黄帝内经》所说“年百岁而动作不衰”,每天有说有笑,生活自理,还能帮助别人,这种人似乎在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难再找到了。现代社会是否还有这种质朴的净土,是否还有按《黄帝内经》所说的那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上古生活习惯?如果有的话,在哪里呢?
碰巧有天王蒋在凤凰网上看到《解放日报》记者刘晔关于巴马长寿之乡的报道,我们一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穷小镇居然是世界上出长寿老人比例最高的地方。对于寻求寿康之道的人们来说,他们急于知道巴马老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结果发现,他们居然过着最朴素的生活,完全是按照《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描述的那样,所以活过百岁而动作不衰就不再是什么神话了。
这篇报道写得很好,稍微做些注解,方便读者阅读,也希望此文能流传得更长远些,希望那些在繁华名利里身心劳累的人能够找到一条舒缓身心之道,也希望乐于中医养生之人能够从中领悟到寿康之道。
唐姥爷支付了高额运费,从巴马提前空运回整整一吨山泉水,够喝半年的。下月他必须回沪,照看读小学的外孙女。在告别已居住半年的巴马前,将当地的水运至公里外的上海,是这位一年前被确诊前列腺癌晚期患者的自我救赎。
与现任美国总统一字之差的“巴马”是个地名,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如黛群山中,瑶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世界第五大长寿乡,每10万人中拥有30.98位百岁老人。
在当地能听到这样的传说——
村口,一八旬老太在树下哭泣,“呜呜……阿妈打我了……”
好事者去问百岁的阿妈:“您这么大岁数,怎么还打人?”
百岁阿妈答:“早上让她打猪草,她偷懒不去,害我被婆婆骂!”
据史料载,清嘉庆皇帝曾给岁的巴马瑶族老人蓝洋送过贺礼,而居住在巴马县龙洪村巴买屯的当代最长寿老人岁的罗美珍,今年6月在梦乡里西去。当地人几无肿瘤,多数老人无疾而终。
当这些“传奇”越来越多被外人所传扬,另一景观出现了——
许多在医学上已被宣判死期的肿瘤患者,朝圣般地集聚于巴马盘阳河畔的坡月、平安、长寿等村并长住下来。这些并不“盛产”癌症的村落,医院外癌症患者密度最高的地区。另有一些来此养生之群体,他们被统称为“候鸟人”。
巴马,有没有生命奇迹?
“候鸟人”的“巴马疗法”。
鸡鸣声,开始了“候鸟人”以水为轴心的生活。
5月中旬,巴马入汛,冷不防一场雨,裹挟着山体的泥土进入盘阳河,河水便有些混浊。这是唐姥爷的头等烦恼事。为此,他宁愿多走半小时路程,到甲篆乡长寿村一眼龙泉取水。
龙泉旁有个募捐箱,取水多了,唐姥爷便自觉往里投个一两块钱,算是感谢“天赐神水”。
若两日无雨,盘阳河水又见碧绿,“候鸟人”大多会去坡月村百魔屯的百魔洞打水,一天两次,雷打不动。他们像赶集般,提着,或用拖车拖着空瓶子,赤脚,趿着拖鞋,下到百魔洞口那棵老榕树下,接住那一泓清泉。
沿街小摊贩卖空矿泉水瓶,小的5元,大的20元,这是巴马奇景。
也只有在巴马的“候鸟人”,嗜水如命。
关于这水,人们口口相传,俨然一位位化学家。他们说,盘阳河发端于凤山县,流经巴马前,有5段潜伏于地下溶洞的暗河,经过“五入地下”又“五出青山”的撞击,河水成为小分子团水,普遍含锰、锌、硒等微量元素,pH值偏碱性,“包治百病”。
这些打水者许多“不差钱”,但再有钱,也要有命去享受。他们为“神水”折腰并寄予厚望,兴高采烈地生饮,不惜在最初一周拉肚子,还宽慰自己说是“排毒”。
补充:健康第一点,优质的山泉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养人也清秀,巴马虽然贫困,但人却能够喝到最好的山泉水。人体70%都是水,体液的循环,离不开水的参与,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健康。
除了打水,“候鸟人”另一项重要功课是到百魔洞口吸氧。
这个季节,多是在下午4点,睡完午觉的“候鸟人”搬着凳子,陆续来到百魔洞前,沿道路两旁依次排开,聊天、打坐、练功、搓麻、吼两嗓子,或者发呆。
百魔洞,这座雄伟壮观的石灰岩溶洞,犹如一个庞大的空调,源源不断将夹杂着巨量负氧离子的冷风吹送。
为这口负氧离子,上海人林克用的弟弟索性买了一辆大巴,将兄弟姐妹6人连同家属,浩浩荡荡运到巴马,并在坡月村某山庄买下一层楼,13间房,供大家族疗养。林克用带来了美国专业仪器用以检测负氧离子,“山庄的阳台上是个到个,上海是个至个,百魔洞内更高,达3万个到5万个。”
基于癌细胞怕氧的理论,有癌友尝试在百魔洞内声嘶力竭地拖长声音,再大口吸气,以训练肺活量。
补充:健康第二点,空气。
在农村里,呼吸系统疾病就少一些,在污染大的城市里,呼吸系统疾病就多。《黄帝内经》曰,人禀天地之气生。古代俗语说,人活一口气。空气的质量直接关乎生命健康,所以很多疗养院都建在山里,山中空气好,负离子多。人在里面能得到净化。
许多人热衷在洞内磁疗,一躺就是几小时。
打水、吸氧、磁疗,这些近乎“迷信”的群体行为,会不会成为原住民的笑谈?
原住民很少在那口泉眼打水。百魔洞,以前也只是瑶族乡亲们回家的通道而已。
不是巴马人的“候鸟人”,发明了“巴马疗法”。
匪夷所思的方法也被衍生出来。有人戴着手套,光着脚,在山坡上如狗般爬行,认为爬行中让内脏悬空,彼此抚摸,还能从地气中汲取能量;有人找一棵倒下的树,每天练走独木桥,相信意念的集中可驱除病魔;有一对夫妇,妻子罹患卵巢癌,因为在巴马的癌友中听说有人喝尿治疗,丈夫为说服妻子尝试,不惜自己当场喝尿……
补充:健康第三点,赤脚走路接地气、放静电、排病气。
万物生于土,复归于土。所以爬山最好是赤着脚,这是和大地最亲密的接触,能够让我们心平气和、精神愉悦、情志放松。有科学报道说赤脚在黄土地上走最能平衡人体阴阳离子,缓解病痛。而我们赤脚在山里走时,明显感到双脚和地面摩擦的温度。走习惯后,冬天脚从不怕冷,这就是最直接的收益。一方面借大地排病气,另一方面又可以从中获得生机。而且专注于脚下和砂石摩擦的刺痛,就相当于脚底按摩,能迅速让人心无旁骛,意念集中在脚下,工作学习的压力一下子全抛到九霄云外,进入忘我境界,最有利于身心修复。
六成留下四成离开
人类求生的努力在此极致呈现。但巴马是否那根“稻草”?
这里的病人中,有35岁的肺癌患者,耗费几十万元治疗后,癌细胞依然肆无忌惮地复发、转移,当医院无计可施后,患者的母亲变卖了所有家产,揣着最后一点现金来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当然不乏腰缠万贯者,辗转欧美遍寻世界名医和顶尖技术无果,体内脏器因癌细胞蔓延几被掏空,最后来此,死马当活马医。
记者向多位久居2年以上的“候鸟人”证实,许多人初来乍到,会谎称自己糖尿病、高血压,其实,这里肿瘤患者比例在70%以上。
住久了以后,许多人走在路上会互相微笑,主动问候。第一句问,哪里人?接着就问,什么病?
奇迹当然有,尤其糖尿病和高血压。
饱受糖尿病折磨近20年的上海人何东子,9年花了8万元,在此买下一间40平方米房间的20年使用权,连续两个春节,都在巴马度过。他告诉记者,来这里的糖尿病人,一般住满半年以上就无需再打胰岛素,“像我这种居住4年以上,从每天打40多个单位降到12个单位的,属于最失败的。”
不过,一旦离开巴马就面临反弹危险,因此何东子总跟人建议尽量住久些,住得越短,反弹越快。
补充:健康第四点,饮食清淡延年寿。
城市里因肥甘厚腻而得的三高疾病,到农村去过朴素简单的生活,换一种生活方式,等于换一种身体环境。通常一种生活环境适合生长一种疾病,就像污水沟里就适合生长病菌一样,当你把污水沟清洗干净,换成清净的池水时,原有的病菌就消失了。所以当你在城市里过惯肥甘厚腻的生活,突然间换成农村里朴素淡泊的清斋素饭时,你的身体环境也为之改变。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如果血液清净了,当然疾病就少了。现在很多人过惯城市肥甘厚腻的生活,血液多黏稠,这些黏稠的血液其实就是疾病的温床。我们未必需要直接去改变疾病,把疾病的温床给改变了,它便没办法肆无忌惮地生长。这就是很多回归农村平淡生活的人,渐渐喜欢上了这种自在健康快乐的感觉。
癌症患者中也不时传来好消息。被医生断定进入3个月生命倒计时的人,活过一年的比比皆是。
“候鸟人”公益组织“蓝色纽带”的核心人物崔学东,被切除了40%的肝,他腹部有条长20余厘米的斜刀疤。这位健壮的眼镜男,得的是肝癌里的“恶中之恶”——胆管细胞癌,医学教科书上没有活过5年的案例,他迄今“活”了2年半。
失败案例也有。卵巢癌患者马姐告诉记者,她所熟识的一位姑娘,乳腺癌8年,到了巴马每天爬山7~8次,体重从斤减至斤,“或许是急于求成,就在这里复发了”。
崔学东做过粗略统计,来这里的患者,10人中平均有6人留下来,他坦言:“你看到的都是留下来的,都是正面、积极的案例,但实际上无效离开的绝对人数也不小。”
今年,各地来的人更汹涌了。仅在坡月村百魔屯,当地农户近60户约人,但候鸟人数量是原住民的几十倍。
7月24日下午4点,记者在百魔洞前与吸氧者聊天,平均每5分钟,便有一辆渣土车经过,扬起泥土与灰尘。几十幢养生公寓,正以最快速度崛起。
在此定居的上海人何东子亦感慨,9年他刚来时,百魔洞是免费的。如今外来投资者承包了百魔洞的经营权,进洞单次收费70元,月卡元,还要分单、双日进入……
“巴马心态”考
商人们精细算计着投入、回报、毛利、净利,巴马人却淡然依旧。在坡月村,原住民的身价即便一夜陡增,仍然沿袭着淳朴的思维,生活一如以往。
对此,上海人林克用很有体会。上个月,他从坡月村赶集回来,搭了当地人一辆助动三轮车。看车夫辛苦,他塞给对方5元钱说“不用找了”,对方却坚持收费2元,硬退了3元。
唐姥爷去买菜,野菜3元一把,他问人家“5元两把卖不卖”,对方一点不“通融”,说“不买拉倒”。
补充:健康第五点,知足常乐,不贪为宝。
巴马人,特别是这些长寿的老阿婆老阿公,他们都有一分平静的心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能知足能不贪,知足人稍有所得便会很快乐。不贪人就不会在物欲横流之中迷失自己。故知足可以长正气,不贪可以去邪气。这样正气存内,邪气排外,人体自然安康长寿,这个心态很重要。
诚如莲池大师作过一首《知足诗》,曰:
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
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候鸟人”们还发现,当有了更多可选择的食物后,当地人依然粗茶淡饭,一把野菜加入白开水,即成一碗汤。好像印证着不知哪里的一句谚语:你吃的东西里,只有四分之一用来维持生命,另外四分之三用来养活商人和医生。
补充:健康第六点,好吃不多吃,七分饱胜调脾剂。巴马这些长寿的老人们,他们不是很执着于饮食,而是在饮食上不挑剔,不贪着。能填饱肚子,粗茶淡饭,就是最快乐的事。有人问,一个老寿星,你为何将近百岁,仍然健康能自理,每天笑口常开?老寿星说,我没什么养生秘法,就是一句话,好吃不多吃。这大概最能够形容巴马长寿老人在饮食上知足的心态。
于是,许多人将研究的重点,从无以考证的“巴马疗法”,转向实实在在的“巴马心态”上。
年,巴马大旱,半小时路程外的长寿村村民只能天天到百魔屯来打水。跟村民们混熟了,何东子便受邀到长寿村民居拜访百岁老人。他大吃一惊,长寿秘诀居然就是生活简单,没有奢望。
一直以来,因为山多,当地可种植水稻的田很少,悬崖上巴掌大一块地方都被利用起来种苞谷(玉米);因为大米不够,只能掺玉米烧粥,一天三顿,顿顿玉米粥;因为买不起豆油,就用一种叫“火麻”的植物来替代;他们长期素食,一年到头,才杀一头猪。
为生计,许多五六十岁的老人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会像一只老猴般,攀援在悬崖绝壁,背篓里装满了猪草或苞谷。活着,是唯一目的。
补充:健康第七点,生活简单,没有奢望。
这八个字也是《黄帝内经》里最高级的养生宗旨,用一种文雅的说法来谈,便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巴马长寿老人,不单生活简单,心中更是很少失望,他们对物欲的要求不高,这是长寿的根本。
放下欲望
“候鸟人”决心效仿。
“若非跟癌症不期而遇,谁愿意尝试巴马这样清淡的生活?”国内保险业巨头西南公司高管、60岁的卵巢癌患者马姐这样说。
马姐是在去年2月因肚子胀气而就诊的,一查,肚内全是腹水。随后手术,腹腔打开,肿瘤与周围血管粘连严重,医生随即就把肚子给缝上了。然后再经6次化疗,肿瘤缩小,终于有了手术指征。
医院再行手术,病理显示为恶性程度很高的低分化腺癌。术后又是5次化疗,那些滴在地上能腐蚀地板的化疗液体,不仅让她指甲发黑,血管变得如塑料管般硬,且伤敌一百,自毁一千。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将自身免疫力摧残到底,一度她血常规中多项指标已检验不出。
医院,病友们都如感冒挂水般,黑压压整排整排虚弱地坐着,对置癌细胞于死地充满斗志。当她完成主流治疗,3个月后复查,肿瘤非但没被控制,反而转移至脾脏和部分淋巴。与这个噩耗同时而来的,是她的病友信誓旦旦最后一次化疗后,永远地走了。受此刺激,马姐暂停了化疗。
她哥哥的一位朋友,肝癌晚期,医生断言活不过2个月,在云游中他邂逅巴马,居住下来,迄今一年半,肿瘤无扩大。马姐也来到巴马,放手一试。半年来,山中岁月静好,她悟出:“癌细胞并非来要你的命,而是让你放下欲望。”
补充:健康第八点,癌细胞不可怕,心中常存清静最重要。
人放下欲望,心中就一片清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你清静了,老天爷都帮你,你心中妄想纷飞,人家想帮你也帮你不了。所以癌细胞不是来要人命的,而是要人放下欲望,心中清静,回归自然,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就能够带病延年,与之和谐共处。
有一件小事对她影响很大。一天,她去了巴马人的厨房,除了油、盐、生抽,找不到第4种佐料。巴马姑娘笑言:“五星级宾馆大厨来烧菜,恐怕要哭了。”
这句话让马姐震惊:巴马人能把口腹之欲降得那么低,还有什么放不下?
反思自己。在公司身居高位,人人尊崇,但光鲜背后,她始终有心结。
现在,她尝试回归,喜欢别人叫她“马姐”而非“马总”。她把注意力集中在准点打水、准点爬山上,在日历上标注好每天的集市,今天坡月村集,明天巴马县集,后天甲篆乡集,三天一循环。这些事情有个共同特点,需要毅力,但无需动脑,更无关城府、心机。她还把时间牺牲在与一草一木的对话中,或在半山腰无人处,常常忽然对自己叫出来——“你真棒!”
如今,化疗掉光的头发已渐渐长出,她浑身感觉从未有过的充沛能量。尽量不去想复查那回事,她说:“自我感觉就是检查指标,没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补充:健康第九点,与身体对话,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