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孜阿甫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119/4329419.html哈尔滨中考语文学科中,文言文阅读部分满分8分,主要考查加点字解释分值2分,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值4分,理解文章内容分值2分。在近十年的中考试卷中,有两篇文言文很受出题老师的“喜爱”,分别是《岳阳楼记》和《送东阳马生序》。而根据年中考语文终结性评价指南。这两篇文言文还在课内文言文阅读篇目的16篇范围之内。今天哈考君就给同学们分享一下这两篇古文,多了解、多记忆啊~《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一、加点字解释:1.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2.守:指做州郡的长官。3.越:及、到了。4.和:和乐。废:荒废的事业。5.具:通“俱”,全,皆。6.增:扩大。7.旧制:原来的规模。8.属:通“嘱”,嘱托。9.作:写。10.胜状:胜景,好景色。11.衔:连接。12.横:广远。13.际涯:边。14.晖:日光。15.大观:雄伟景象。16.备:详尽。极:尽。17.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18.骚人:诗人。19.会:聚集。20.霪雨:连绵的雨。21.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22.开:放晴。23.排:冲向。24.檣:桅杆。25楫:船桨。26.薄:迫近。27.去:离开。28.国:国都。29.讥:批评指责。30.景:日光。31.惊:起动。32.集:鸟停息在树上。33.锦鳞:美丽的鱼。34.芷:香草的一种。35.郁郁:形容草木茂盛。36.一:全。37.璧:圆形的玉。38.旷:开阔。39怡:愉快。40.宠:荣耀。41.偕:一起。42.把:持、执。43.临:面对。44.尝:曾经。45.求:探求。46.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47.心:思想感情。48.或:或许,也许。49.异:不同。50.为:指心理活动。51以:因为。52.居:处在。53.庙:宗庙。54.进:指“居庙堂之高”。55.退:指“处江湖之远”。56.先:在……之前。57.后:在……之后。58.微:没有。59.归:归依。二、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1)表现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写重修岳阳楼盛况的句子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4)交代写作缘由的句子属予作文以记之。(5)从空间角度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6)“前人之述备矣”与文中第一段哪句话照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7)写出文中表现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两组相反的句子。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②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8)描写微波荡漾时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9)最能体现第三段气氛的句子是:虎啸猿啼(限四个字)(10)“古仁人之心”的“心”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文中的“进”是指居庙堂之高。文中的“退”是指处江湖之远。2.读段(1)重修后的岳阳楼有何变化?答: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答:一方面:滕子京有古仁之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与古仁人同道的愿望和远大抱负。4.“微斯人”中的“斯人”指的是什么人?答:胸襟开阔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暗含腾子京)5.③④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句中“岳阳楼之大观”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7.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形成了对比。8.“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9.读(4)段找出这段的抒情句子。答: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10.读段(5)具体写“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句子是什么?答: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11.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12.第③④两段的景物描写反映了哪两种身份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思想感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13.这两段写迁客骚人在岳阳楼上“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答)?答:以物喜,以己悲。14.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5.“古仁人之心”不同于“二者之为”的原因是什么?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6.作者的远大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我们如何发扬这种精神?答:围绕“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来谈。《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一、加点字解释:1.致:得到。2.假借:借。3.弗:不。4.走:跑。5.稍:稍微、稍许。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7.以是:因此。8.加冠:表示年已二十。9.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倾慕。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11.尝:曾经。12.叩:请教。13.辞色:言语和脸色。14.援:引、提出。15.质:询问。16.叱咄:训斥,呵责。17.至:周到。18.俟:等待。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20.穷冬:隆冬。21.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22.舍:这里指学舍,书馆。23.支:通“肢”。24.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25.汤:热水。26.沃灌:浇洗。27.衾:被子。28.逆旅:旅店。29.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30.缨:帽带。31.腰:腰佩。腰,用作动词。32.臭:气味,这里指香气。33.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34.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35.慕艳:羡慕。36.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二、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作者好学,无书可读时怎么办?答:作者好学,无书可读时,只得向人借阅。即使在严冬季节,也要动手抄录。为了取信于藏书之家,到期一定归还。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作者为什么能“遍观群书”?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答:他借书能守信,所以大家都愿意借给他书,体现了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4.作者趋百里之外求学的原因是什么?答:“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5.作者求师的经历是什么样的?答:作者求师的经历是很艰难的,要长途跋涉到前辈家中请教,恭恭敬敬地站立在一旁,弯身倾耳请教。如果前辈呵斥时,脸色越发谦恭,礼节越加周全,不敢说一句辩解的话,直到前辈高兴了,又去请教。6.面对教师的“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作者为什么能“卒获有所闻”?答:他求师诚恳,态度谦恭,渴望学到知识。7.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答: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8.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勤奋求学,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10.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答: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11.本文本是临别赠言,劝勉马生勤奋学习,可是作者却大写特写自己的求学经历。你认为这样写达到目的没有?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答:达到了目的。作者德隆望尊,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子进行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用自己求学时的艰辛勤奋来现身说法,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比用道理说教亲切生动,有说服力。1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答案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一、加点字解释:1.修:长,这里指身高。2.昳丽:光艳美丽。3.朝:早晨。4.服:穿戴。5.窥:照。6.孰:哪一个。7.信:相信。8.旦日:第二天。9.美:漂亮,好看。10.孰.:通“熟”。仔细,周详。11.美:以……为美。12.私:动词,偏爱。13.畏:害怕。14.朝:朝廷。15.诚:确实。16.以:认为。17.地方:土地方圆。18.左右:侍从。19.莫:没有谁。20.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21.面:当面。22.剌:指责。23.过:过失,过错。24.谤讥:议论。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25.市朝:公共场合。26.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27.间:间或,偶然。28.期年:满一年。29.朝:朝见。30.谓:说。二、译文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答: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统治者要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关键在于有自知之明。3.邹忌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答: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中。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5.齐国最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成就,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答:只因有勇于善于讽谏的邹忌,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威王,并且贤臣明君能够精诚团结。6.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所收到的效果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答: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7.“面刺”、“上书”、“谤讥”三等赏赐,展示了齐王什么样的胸襟?答:展示出他广开言路,虚怀若谷,能够听取批评的胸襟。8.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答:①对人对己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即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9.你如何评价齐威王这个人?答:一位比较有魄力,有胆识的开明之君,懂得“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有包容、纳谏的气度与胸怀。10.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意思相近,语言清晰、流畅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11.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12.读完全文,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是一个有辩才的策士谋臣。不盲目轻信,细致求实,精于思考,巧于进谏,关心国家大事。1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齐王纳谏的意义。答: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4.文章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答:因为详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意思对即可)15.请结合实际谈一谈这个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答:现在我们仍然提倡除弊纳谏的做法,因为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民族才能繁荣富强。如果不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面临着灭亡的可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16.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答:(1)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方法是:一、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皆以美于徐公”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二、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把齐王的地位与自己作比较,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启示: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17.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都很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答:示例一: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示例二:我更欣赏齐威王,因为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编辑:王淼(编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