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巴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打卡年四川上半年教师公招考试 [复制链接]

1#

  


  1.“凿壁偷光”的故事是说西汉的匡衡从小热爱读书,但他家境贫穷,买不起蜡烛,于是他在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借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由于他勤奋好学,后来终于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这说明对个体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主观能动性

↓↓↓

↓↓↓


  不管外界情况多么恶劣都要进行学习,是自己非常努力勤奋好学,因此是主观能动性。A项遗传是基础和前提的作用。B项环境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C项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2.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开始开设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这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B.在线教育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技术,但教育并不能影响科技的发展


  C.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国民素质显著提高。这说明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


  D.世界上许多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教育事业却十分发达。这说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

↓↓↓


  A项正确。B项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技术,但是教育也能够影响科技的发展,错误。C项是教育的人口功能。D项体现了教育是超前经济发展的,属于相对独立性。

 


  3.近几年来,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家长选择送孩子出国“游学”。所谓“游学”即一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学生在游学期间到国外学习语言课程、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学校或寄宿家庭、参观游览国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真正做到了学和游的结合。“游学”属于()。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超制度化教育

↓↓↓

↓↓↓


  把学和游结合在一起,没有在学校进行。A项前制度化教育出现了实体化教育。B项指的是开始出现了学制,教育开始被称为正规教育,有了相应的运行体制和特点。C项非制度化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学校化理念,在学校以外接受教育属于非制度化。D项为干扰项。


  4.上世纪初,在学校读书的子华发出了这样的抱怨:自己现在上小学堂,升入大学堂还需近二十年;而且学校里全是男生,一个女孩子都没有。可以看出,我国当时施行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人颁布)


  B.癸卯学制(鬼实施)


  C.壬子癸丑学制(资本丑男女)


  D.壬戌学制(长期戌美国)

↓↓↓

↓↓↓


  第一个关键词是“小学堂”,是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把“学堂”改成了“学校”。第二个关键词是“男女不同校”,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才可以同校,前面的都不可以。A项壬寅学制只是颁布并没有实施。

 


  5.孟老师上课时,小蕾的手机突然响起了
  A.受教育权


  B.隐私权


  C.财产权


  D.以上都有

↓↓↓

↓↓↓


  读出的消息是学生自己的,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没收学生的手机就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罚小蕾去走廊上面壁反思侵犯了学生的学习权,是受教育权中的一个。因此ABC都是有的。


  6.郑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点,在他的课堂上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诗歌演唱、观看电影、表演话剧......学生们学习地津津有味。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主体性


  B.长期性


  C.连续性


  D.创造性

↓↓↓

↓↓↓


  关键词不断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点,属于教法更新,找到方法去适合学生的发展,属于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指的是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要求更新教法、因材施教和教育机智。A项强调老师是活生生的教育因素。B项长期性强调时间特别长,效果没有立刻体现。C项指的是教师劳动时间的连续性。


  7.高一(7)班的同学们对自己的班主任感到很失望。开学以来,他们丝毫感觉不到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关心,平时的晚自习也未曾看见过他的踪影,甚至期中考试分析会都是学习委员主持的。可见,高一(7)班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模式属于()。


  A.专制型(命令、权威、疏远)


  B.放任型(无序、随意、放纵)


  C.民主型(平等、开放、互助)


  D.服从型

↓↓↓

↓↓↓


  说明这个老师是完全不作为的,整个过程是无序随意放纵的,因此属于放任型。师生关系类型包括(1)专制型,完全没有自由。(2)民主型。强调民主、开放和互助。(3)放任型。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是民主型。

 


  8.针对近期频频发生学生落水身亡的事件,某中学成立研讨小组积极讨论《安全》课程的开发,研讨小组由学校办公室的李老师担任组长,成员为学校安全办的老师们。上述材料中的《安全》课程属于()。


  A.隐性课程


  B.国家课程


  C.校本课程


  D.地方课程

↓↓↓

↓↓↓


  开发主体是学校和老师,因此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主体来开发的。A项隐形课程是按照课程开发的呈现形式分为隐形和显性,最大的区别是是否有计划性。


  9.期末考试将至,某区实验学校将期末考试的出题任务交给各教研组的年轻教师们,以便检验新老师对内容的把握情况。年轻教师们在命制期末试题的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活动指导书(教材)


  D.教学目标

↓↓↓

↓↓↓

 


  A项课程计划是国家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是对于课程的整体规划。B项包括编教材、教学、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D项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的最低层次。


  10.美术课上,郭老师在讲解《创意空间》这一节课时,没有直接介绍创意空间的概念及要求,而是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利用手中的画笔、卡纸和模具来完成创意制作。这种课程目标取向属于()。


  A.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指导价值)


  B.行为目标取向(学生的学习结果)


  C.生成性目标取向(教学过程的自然生成)


  D.表现性目标取向(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

↓↓↓


  关键词是让学生自己去利用画笔来完成创意制作。A项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B项行为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行为,强调学生本身的学习结果怎么样然后再去进行相应的教育。C项生成性目标指的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强调外部事先规定的,强调本身的过程。D项表现性目标在生成性基础上进一步表现,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现,是最优选项。

 


  11.化学刘老师本来计划一节课讲两组实验,但是由于学生接受较快,一节课完成了四组实验的讲解和操作,并且学生都纷纷表示知识点听懂了,实验会做了。下列选项中,谁会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


  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CSE)


  B.CIPP评价模式的支持者


  C.泰勒


  D.斯克里文

↓↓↓

↓↓↓


  预期是两组实验,由于学生接受较快,实际完成了四组,大多数同学都表示听懂了,理想和实际之间更加强调实际的过程。强调先给学生相应的评定,指定相应的方案,给学生各种总结。B项是斯塔弗尔比努提出的,强调CIPP是四个过程,强调阶段,没有体现题干中所说。D项斯克里文提出目的游离评价方式。强调实际过程。


  1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列关于新课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课改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自主、合作、探究


  B.我国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其理论来源出自教育家布鲁纳


  C.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D.新课改强调教会学生知识

↓↓↓

↓↓↓


  从选项判断,A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自主、合作、创新。B项我国的三维教学目标来自于布鲁姆,包括认知、情感和认知过程。C项正确。D项新课改强调教会学习。


  13.某大学药学系王老师在上课时给学生们讲到“青蒿素”,并且给学生拓展了屠呦呦的生平:“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年2月,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以同等学历的身份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并坚持学习;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年1月9日,国务院授予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屠呦呦的这个小故事给学生带来震撼,借此,老师引导学生明白“坚持”的重要性。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

↓↓↓


  坚持学习是最后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光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要给学生坚持的思想品德教育。


  14.生物闫老师讲到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时,为了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在课堂上用人体血液循环模具展示了血液循环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闫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中的()。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透视直观


  D.言语直观

↓↓↓

↓↓↓


  考查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老师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学生理解感性知识和发展学生能力。包括事物、模像、言语。模具是模型,是模象直观。

 


  15.初一(7)班的学生都非常喜欢上地理课,因此每次上课前,地理老师都会通过小案例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才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由此可见,地理老师是运用了教学方法中的()。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

↓↓↓


  考察教学方法。教师问学生答,问答法。又叫做谈话法。C项讨论法是让学生探讨和辩论。D项是老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强调自学。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大力推行的道德规范,说明德育具有()。


  A.社会性


  B.阶级性


  C.历史性


  D.继承性

↓↓↓

↓↓↓


  重点是我国古代有这种美德,现在也很提倡,古代的东西保存下来,古与今是一样的,强调的就是D项继承性。A项社会性,强调美德在社会的生活中总结出来,有了这种美德之后对我们的生活、社会有一定的功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B项阶级性,强调的是不是所有人可以接受教育。C项历史性,指的是古与今不同,主要强调每个时代都不同。


  2.()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和催化剂。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

↓↓↓


  识记型题目。常考的有1)个体品德发展最终标志是道德行为。(2)个体品德的核心和基础是道德认识。(3)个体品德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是道德意志。

 


  3.使用体谅模式的教师会对学生提出:“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或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A.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B.设身处地,从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C.设身处地,从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D.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

↓↓↓


  关键词“体谅模式”,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强调从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4.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德育中的()。


  A.道德修养法


  B.实际锻炼法


  C.情景陶冶法


  D.事实说服法

↓↓↓

↓↓↓


  关键词“组织活动”,体现了B项实践锻炼法。A项道德修养法,强调德育的自我培养、自我反思。C项情景陶冶法,强调德育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强调用语言说服的是说服法,说服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5.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这属于()防御机制。


  A.退行


  B.移置


  C.升华


  D.文饰

↓↓↓

↓↓↓


  考查自我防御的机制。题目描述的是转移,也叫做移置。A项退行,比如很多人面临生活中的压力,无法解决,就会想如果回到小时候多好;一些中老年男子为了掩盖自己变老的事实,就会看动画片、吃零食。C项升华,体现的是更高的境界,遇到挫折之后更加奋发向上,比如司马迁在坐牢的时候,别人都瞧不起他,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写了《史记》。D项文饰,包括(1)酸葡萄:得不到的说人家不好。(2)甜柠檬:比如A同学和B同学各自拿了一个苹果,但是A同学的苹果比较小,A同学就会想她的更甜,比B同学的苹果甜很多,这就是甜柠檬效应。

 


  6.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见到山河破碎,有感而发写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其中体现的情感体验属于()。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艺术感

↓↓↓

↓↓↓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B项道德感。A项美感,指的是艺术美。C项理智感,强调对知识的渴望,比如做完数学题之后特别开心。情感中不包括D项艺术感。


  7.比赛完之后,傅园慧以为自己得了第四名。当记者告诉她是第三名时,她的情绪全都展示在脸上,露出了各种夸张的表情。傅园慧此时的表现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

↓↓↓


  考查情感的分类。A项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的变化。B项激情,是短暂、强烈的变化。C项应激,是在面临危险的情况、突发事件表现出来的,应激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比如急中生智,面临紧迫的情况突发奇想,解决了问题。不好的方面,比如新老师上讲台特别慌张,这就是消极的影响。

 


  8.某教师认为:只要教学认真,就能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但又认为即使自己认真教学也没有能力达到期待目标。根据班杜拉的效能理论,表明该教师的效能感属于()。


  A.结果期待低,效能期待低


  B.结果期待低,效能期待高


  C.结果期待高,效能期待低


  D.结果期待高,效能期待高

↓↓↓

↓↓↓


  前半句“只要教学认真,就能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是产生的结果好,结果期待高。但是认为没有能力达到这个目标,第二句话强调效能低。结果期待就是产生的结果,效能期待是对你能力的衡量。1.认为我只要上课好好认真听讲,最后就能上岸。这句话体现了结果期待高。2.认为我一上课就听不懂,一上课就会分神。这句话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估,是效能期待低。


  9.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种心理现象属于感觉的()。


  A.对比


  B.适应


  C.后效


  D.联觉

↓↓↓

↓↓↓

 


  一种声音消失后还是觉得还是能听见,体现感觉后效。一种刺激作用停止之后还是能看见它、听见它。D项如看到粉色感到温馨,看到红色感到激情,体现联觉效应,一种问题引起两种感觉,一种是视觉上的感觉,一种是亲身体验的感觉。A项如黑人牙齿特别白体现对比效应。B项“久蹲茅庐不知臭”是因为麻木了,麻木就是感觉适应。


  10.面对同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并不清楚具体含义;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

↓↓↓


  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征。面对同一张检验报告,医生看得懂,我们看不懂,是因为缺乏经验,体现理解性。理解性体现个体经验问题,医生和常人的知识经验是不同的,所以有“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现象。A项强调背景和对象是有差异的,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体现选择性。D项如戴墨镜看国旗是黑色,内心依然知道国旗是红色的,体现恒常性,恒常性强调变与不变问题。B项整体性强调看客观事物总是通过整体把握,如在马路上看到A老师你会认为是A老师向你走来,你不会说只看到A老师的眼睛、胳膊、腿,一般不会分开,都是通过整体去认识的。

 


  11.没有领略过北方冬日的学生,通过诵读《沁园春?雪》这篇词,在脑海中形成北国风光的情景,这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

↓↓↓


  考查想象的分类。想象分为1)无意想象:无目的,无意识的。(2)有意想象:有目的,有意识的。有意想象分成:1再造想象:看小说,看一定文字、图片想象出来的。2创造想象:写小说,都是原创出来的。3幻想。考试中常考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题干是看到课文想象出来的,是再造想象。注意“庄周梦蝶”,做的梦是无意识的,体现的是无意想象。


  12.小明走在路上,看到对面走过来一个人,感觉在哪儿见过,但是就是想不起这个人是谁。小明记不起来人是因为()。


  A.记忆消退


  B.受到干扰


  C.提取失败


  D.自我压抑

↓↓↓

↓↓↓


  话到嘴边说不出是提取失败说,也叫“舌尖效应”。D项如考试时太紧张导致什么都忘了,是自我压抑,或动机说。如先前学习的内容,以前学习拼音,刚学习英语的时候会把拼音进行混淆,前面学习的东西对后面学习的东西产生干扰,是前摄抑制。巴普洛夫做出狗的摇铃实验,给狗摇铃,让狗吃东西,狗会流口水。如果巴普洛夫每次对狗摇铃不给肉,狗会忘,再对狗摇铃,狗也不会流口水,因为它把这种条件反射忘记了,是消退说,消退就是没有给予一定强化,强化消失,记忆消失。


  1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的学生应更多地安排()。


  A.非常容易的任务


  B.没有难度和竞争性不强的任务


  C.非常困难的任务


  D.有一定难度和竞争性的任务

↓↓↓

↓↓↓


  考查成就动机理论。在成就动机理论中把人划分成趋向成功的人和避免失败的人。趋向成功的人会选择中等难度(50%)的任务,认为特别简单的任务没有成就感,所以会选择中等的、稍微有挑战性的任务。避免失败的人会选择两个极端,要么是特别简单的任务,要么是特别难的任务。特简单的任务肯定能避免失败,特别难的任务即使没成功,也会有借口这个题太难了,大家都不会。


  14.一个人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是意志缺乏()。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

↓↓↓


  本题考查意志的特征。题干中“一个人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说明这个人优柔寡断,优柔寡断体现果断性。

 


  15.下列表述中不能将教师考核结果作为其依据的是()。


  A.受聘任教


  B.晋升工资


  C.实施奖惩


  D.教育资格

↓↓↓

↓↓↓


  A、B、C三项都是考核结果的依据,考核完决定你能否涨工资和获得一定奖励。教师考核一般要考核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成绩。考核完四方面之后,考核结果决定你能否受聘任教、涨工资和获得奖励。

教师公招考试基础题每日一练

1.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家()。A.夸美纽斯B.卢梭C.赫尔巴特D.杜威

↓↓↓

↓↓↓

D。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

2.教育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作者是前苏联()。

A.杜威

B.赞可夫

C.布鲁纳

D.苏霍姆林斯基

↓↓↓

↓↓↓

D。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等,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3.根据《教师法》,教师考核的内容不包括()。A.政治思想B.工作效率C.工作态度D.工作成绩

↓↓↓

↓↓↓

B。《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4、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中的观点。

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

B。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

5.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也存在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动物界。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脊椎动物,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属于教育的()。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生活起源说

↓↓↓

↓↓↓

A。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皆存在教育。题干中指出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体现了生物起源说的观点。

6.根据我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③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

D。《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7.教师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A.警告B.罚款C.解聘D.追究刑事责任

↓↓↓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针对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割裂的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以下观点不属于杜威的是()。

A.从做中学

B.终身教育

C.教育即生活

D.学校即社会

↓↓↓

↓↓↓

B。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他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9.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学校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开始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近代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社会

↓↓↓

↓↓↓

C。学校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现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原始社会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最早解释了“教”和“育”的含义,它出自于()。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说文解字》

↓↓↓

↓↓↓

D。“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出自于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

做完题后就在下方留言“已打卡”,知识需要积累,每天的一小步,最终会汇成成功的那一步。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任何借口,坚持!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