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巴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医院,一些病人被治愈后 [复制链接]

1#

《平乐人物系列——别了“麻风病院”》

作者:许建平

年春,随着一条直通九丈和观音嵅的隧道打通,历时15医院的历史宣告结束。至今三十八年过去,毛主席曾有诗云:“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然而,弹指之间,三十八年前发生在九丈与观音嵅的故事,则深藏在一些人的记忆当中挥之不去。

小时候,只要听人提起麻风病,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在大人们的描述中,麻风病人一般都有如下特征:眉发脱落、歪嘴兔眼、虎口无肉、勾手吊脚、足底溃疡、“马鞍鼻”、“狮子脸”等等,样子十分怪异。谈“麻”色变,是那个年代的普遍心理。

▲网络配图

麻风病的流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麻风病给流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缺医少药加上传统的偏见,麻风病人过着水深火热,十分悲惨的生活,轻则逐出家门,重者活埋或活活烧死。种种现象引起了*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六十年代初,成立了以马海德为首的全国性防治麻风病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开始重点防治麻风病的工作。

据史料记载,自年起平乐有麻风病人2人,到了年猛增至24人。麻风病人的迅速增长,引起了平乐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年10月,县防疫站配备专职干部,指导麻风病的普查和筛查及防治工作,结果又筛查出麻风病患者17人。面对麻风病人有增无减的现实状况,县人民政府痛下决心,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一所新型的专门强制隔离、收治医院(医院)。

▲网络配图

医治麻风病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疗场所选址的特殊要求。几经考察比较,医院选址在附城乡九丈村,对麻风病人实行强制隔离治疗场所就近设立在一山之隔的观音嵅自然村。

九丈就是我们平日里戏称的“狗胀”。“狗胀”一说得力于广东人讲的广东话,广东话念“”发音为“哑银散西哦楼叉巴狗刹”,平乐人擅长幽默,九丈念狗胀,正好用于生活当中互相调侃。时常在看见有人正端着饭碗吃饭时,故意扯开嗓门高喊:“龙窝出来细(是)那凯(里)?”,立马就会有人回道:“龙窝出来细狗胀!”引来一阵欢笑。这是闲话。

九丈位于柳鹰公路旁,在龙窝与平乐镇之间,距平乐约五华里。观音嵅原本是个住着10来户人的自然村,地少人多,嵅深坡陡,出行只有一条山路,且需翻越近百米的高山,困难重重,是有名的贫困村。特殊的地形地貌,恰好是强制隔离治疗麻风病人的最佳场所。经过动员,村民们自觉整体撤离观音嵅,给麻风病人腾出地方,支持政府工作。

▲网络配图

经过一年的修建,年秋,平乐有史以来第一所专门收治麻风病人的医院就此诞生。一批医务人员当中的有识之士,先后从四面八方抽调而来。中共*员、复退军人钟明安受命担任院长职务,负责组建。陆续到来的有:李陵寿、欧素珍夫妇;任庭芝、赖红惠(中共*员)夫妇;唐吉林、谢梅秀夫妇,以及周景兴(中共*员)、曾祥兴、欧卫平、李群英、何俊林等。

建院伊此,万事开头难。军人出生的钟明安带领大家,从建章立制入手,对医生、护士、化验、消毒、工勤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先后建立了医生、护士进山巡诊给药制度,化验员、消毒员工作制度,工勤人员的后勤保障制度,患者健康档案登记等项制度,每项制度都落实到个人,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网络配图

最初的麻烦来自患者。对麻风病人实行强制隔离治疗,在国内尚属独创,麻风病人大多不能接受和理解。悲观失望者有之,思乡恋家者有之,渴望自由者有之,不满把自己看作麻风病人者有之。总之各种心态和矛盾交集在一起,常常无端生出些事非,不配合治疗。很长一段时间,医护人员基本都在麻风病患者生活圈中兜圈子,既治疗患者的身体疾病,又治疗思想上的心病。

▲网络配图

为了让患者安下心来,真正找到在家的感觉,医护人员利用村庄原本留下来的水田、土地、山丘等自然环境,买来稻谷、花生、果苗、牛仔、猪仔等,与患者一起种植和养殖。把患者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劳动竞赛。医护人员的诚心,打开了患者的心结,劳动成果的收获,让患者们有了新的寄托。实现了让患者由抵制到接受,由接受到自觉配合治疗的过程。以至于一些己经治愈可以回家的患者,放弃回家的念头,主动要求留在麻风村协助医护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几年下来,观音嵅在麻风病人的劳作下,一度呈现遍地花香,满山瓜果的喜人景象。

▲网络配图

麻风病人经过医护人员的治疗后,需由专职医生送回家庭,回归社会。但由于社会的偏见,对麻风病人的恐惧,使得他们的回家之路异常的艰辛,更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路远地偏的困难好克服,人为的障碍难逾越。当时农村实行生产队管理制度,医护人员每送一个治愈者回家必须经历三道关口,即生产队队长关,队员关和家庭关。

医生曾祥兴对自己亲自送过的治愈者的经历记忆犹新。患者是永福人,治愈后由曾祥兴送回家,刚到村口就被闻讯而来的村民堵住了去路。曾祥兴找到生产队长,好说歹说免强得到了同意,但村民们则不依不饶。曾祥兴就利用麻风病防治知识进行宣传,告诉大家经过治愈的麻风病人跟健康人一样,是可以跟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村民们却说:“你讲起那门轻松,你和他吃餐饭给我们看啊!”

于是曾祥兴就当着众人的面与送回的治愈患者一起吃饭,才算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尽管如此,事隔不久,这位治愈患者还是跑了回来。原来,村民们虽然免强接受了他回村,却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把他隔离开来。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搭一个简易茅房让他自生自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网络配图

麻风病人遭遇的社会偏见,同样考验着医治麻风病人的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只要与麻风二字沾上了边,生活就少不了异样的眼光。已婚的夫妻,孩子大了就要上学,周边没有学校,孩子们需送到马渭这边读书,为了不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医院的医生,必须得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孩子们不要跟同学讲自己父母是做什么的工作的,同时还得告诉学校做好保密工作。

至于未婚的年轻人,“麻风”二字便是横在谈情说爱面前的一道坎,几乎所有人都遭遇过“麻风”二字的尬尴。那个年代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成了普遍现象。尬尴归尬尴,一旦病人需要,他们都毫不犹豫的投入到工作之中。一次曾祥兴、赖红惠刚从观音嵅病区翻山越岭回到门诊部,正准备吃饭,接到电话来报,一患者疑是药物过敏生命垂危。二人立刻又背起药箱一路小跑进入病区,由于抢救及时,挽回了一条性命。这是职责也是担当。

▲网络配图

历时15年,医院除完成日常工作外,还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发挥专业特长优势,积极配合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培训医护人员,筛查麻风病等项工作。年,为筛查麻风病,全县培训医护人员56名,赤脚医生名,卫生员名,进行麻风病例见习13期,共人。同年5月,对60个有麻风病例的村寨进行普查,共检查人,新发现病人16名。年3月,由专业人员(医生)、卫生院及赤脚医生组成的人的联合普查队,对全县进行全民性普查,受查人员人,受捡率占全县的百分之五十点一四,新查出麻风病患者14人。此后每两年进行一次普查,麻风病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截至年,在全国广大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50万麻风病人中己有35万得到治愈,每年新发现的病人数量非常有限。中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领军人物,卫生部顾问马海德博士,适时地提出了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新思路。针对麻风病治疗从药物到手段都有了新的突破,收治麻风病人简单易行,无强制隔离的特点,调整了治疗方向。

▲网络配图

至此,原平乐县医院医院,平乐县医院结束了长达15年的收治麻风病人的历史。

观音嵅因形似观音而得名,而真正普渡麻风病患者的“观音”则是*和政府,以及战斗在防麻治麻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

别了,医院!敬礼,所有在防麻治麻特殊战线上付出辛勤劳作的工作人员!

老板说了

右下角,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就涨五毛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