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9号,农业农村部正式通知,狗不再属于“畜禽”,中国传承了千百年的“六畜”正式变成“五畜”,而原因是——在现代,狗已经从传统家畜“特化”为伴侣动物。
这么一说,还真是!
隔壁老张总是对着家中的京巴叫“儿子”;楼下刘阿姨拉着家中的“贵宾”,说是在与“女儿”散步;在公园里也经常见到有狗狗穿着时尚的衣服,干净整洁的昂首阔步。
网络上大家亲热地喊自己的“狗儿子”“狗女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喊一条狗“儿子、女儿”?
曾经与隔壁张大爷聊过天,他跟我炫耀今天他的“狗儿子”非常懂事,刚刚学会了自己去马桶上拉屎撒尿。
在张大爷欣喜万分地炫耀的时候,我不合时宜地问了一句:张哥(他亲生儿子)最近咋样,工作还好吧。
只听张大爷说:忙工作呗,都挺好。
可是我从张大爷的脸上看到的却是很多无奈。
楼下刘阿姨每天都把“贵宾”保养的很好,逢人便说这是女儿给自己买的,花了不少钱呢,现在都把它当成第二个孩子养了。
在一个网站里有一个这样的调查——养狗的人中,老年人多还是年轻人多。
其中老年人占了大概百分之四十左右,再结合很多老年人是不太上网的,其实现实生活中,老年人中养狗的比例应该是非常大的。
究其原因,我觉得是“感情无处寄托”缘故。
现如今我们都在往城市里面跑,这个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笼子”成为了人们都趋之若鹜的地方,因为这里机会多,因为这里有更多的人,因为这里对于年轻人来说,更便利。
但是对于老人来说,他们更喜欢一直生活的地方,比如农村,每天下地溜达溜达,干干农活,种个两三亩地,在地头树荫下与老友聊上半天,这些对于年轻人来说甚是无聊的举动,却是老人们乐意至极的事情。
可是儿女的儿女需要人带,或者儿女需要自己尽孝心,亦或者其他原因,老人们“被迫”跟随儿女来到了城市,这个“大铁笼子”,这儿没有他们认识的老友,没有田间地头的凉荫,更没有可以耕种的地,只有他们不熟悉的机器还有对农村戴有色眼镜的人们。
其实他们不愿意在这儿的,但是对儿女的爱,让他们对这一切“逆来顺受”,也渐渐的熟悉了这个地方。
人老了,就更愿意回忆,回忆儿女小时候的样子,回忆儿女慢慢长大的时光,当然还有自己之前的种种,但是相对于自己,老人们更愿意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儿女身上,毕竟老人们的精力也不多了,能回忆起来的东西,也大都与儿女有关。
有人说,老人就像小孩,越老的老人,就越像小孩。
他们需要儿女关心,需要儿女注意,需要儿女的陪伴。可是现如今的生活如此之快,每个人的时间恨不得“摔成八瓣来用”,所以很多儿女的所谓孝顺,就是将父母接到城里,然后给他们钱,让他们自己玩。
我觉得这不叫孝顺,这叫满足自己孝顺的心理,这本质上是满足自己,而不是满足父母。
在电视剧《天道》中,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有这样一段话,或许才是“真正理智的孝顺”。片中丁元英的父亲重病,可能会成为植物人,丁元英觉得如果真的成为了“植物人”,他就不治了,他亲手“拔管子”,而大哥则认为就算父亲成为了“植物人”,也要让他自己咽了那口气,不能让别人说自己不孝顺。
丁元英说:没钱的子女多了,办到哪里是哪里,尽心尽力是标准,办到什么程度不是标准。还有,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我就真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了。
什么是真正的“孝顺”?并不是给他钱,让他后半生无忧,而是尊重他,让他做他想做的事。如果他想要钱的话,那个时候给钱才是真正的孝顺。当然,平时该给钱还是要给的,我是说,不能什么都不想,认为只要给钱就是孝顺,这是不对的。
回到主题,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将狗狗养成“儿子、女儿”的,绝大多数都是城里人,农村人的狗,绝大多数还在担任着看家护院的功能。
为什么是城里人居多呢?
其实刚才已经有了答案——就是城市中的老人,缺乏感情的寄托物。
儿女大早上就走了,很晚才回来,如果老人睡得早起的晚,那一天还不一定能见上一面。如果两家不住在一起,那可能一个月也不一定见上一面。
久而久之,老人也不再对他们抱有希望,所以才将对儿女的感情,寄托在狗狗身上,当然也有人养猫。
当整个社会都将狗狗的“伴侣性”明确之后,都承认狗狗的“伴侣性”时,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们大多数人的“感情”,无处寄托,才会将其寄托在狗狗身上。
当然,狗狗很好,很可爱、很忠心、很治愈也很积极。但是倘若儿女能多陪陪父母,能像父母想着自己一样想着父母,哪怕只有一半,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狗狗成为“狗儿子,狗女儿”。
钱是挣不完的,事业也终究有个极限,可以慢慢来,但是老人呢?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局面,才去恨自己为什么只看到了钱,那个时候已经晚了。
所以,你多久没有陪你的爸妈吃过一顿团圆饭了?
你多久没有关心他们的生活了?
你多久没有陪他们随意逛逛了?
你多久没有看一看他们在吃什么药了?
他们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而你又有什么准备?
孝顺不是嘴上说说,是要实际行动的。
最后,愿你如今的每一天,都不会让你在以后后悔,特别是对于孝顺、陪伴父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