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波糖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慢性炎症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探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口服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后其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方法 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 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阿卡波糖治疗组(120例)与未给予阿卡波糖组(120例), 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方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血浆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 比较两组血浆MCP-1、INF-α及空腹血糖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TNF-α及血浆中MCP-1均显著降低(P中国论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炎性因子;阿卡波糖
心血管疾病与血管炎症与是诱发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 胰岛素不足与胰岛素抵抗则是2型糖尿病主要发病机制, 且多伴有多种炎性因子水平升高, 这些炎性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障碍及胰岛素抵抗又密切相关, 因而部分炎性因子可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生[1, 2]。阿卡波糖通过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慢性炎性因子水平而减轻其并发症发生率。本文通过研究本院2011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 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卡波糖治疗后其炎性因子变化情况,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选择的240例对象均为2011年3月~ 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病例排除标准:6个月内无手术史或创伤史;有牙周病病史者;中、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者;患有加重肠道产气如肠溃疡、肠梗阻、疝气等疾病者;过敏体质者;急性感染者及近15 d内未使用过抗生素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阿卡波糖治疗组与未给予阿卡波糖组, 每组1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采取两组入院时、干预治疗3个月后的血浆标本, 然后置于-80℃冰箱内冷冻保存, 采取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浆中TNF-α(试剂盒由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血浆MCP-1(试剂盒由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水平。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血浆中MCP-1、TNF-α及空腹血糖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